癌細胞數目不到3.5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看不到!名醫揭「關鍵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當癌症體積太小時,臨床醫師無從偵測、也無法取樣,當然就不會有病理診斷。在這種情況下,病人即便罹患癌症也無從知道,此即是亞臨床癌症(subclinical cancer)。但,如果一個人懷著鴕鳥心態,明知罹癌卻不去就醫,這種情況不是亞臨床癌症。亞臨床癌症的病人是不自覺有任何異常,或者是認真就醫,但無論如何就是找不到癌症。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時報出版)ㄧ書提到,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胃腸道的神經內分泌瘤,這種病人常常是出現症狀以及反覆就醫後,還要等上 7-9 年才能被確診。
目前醫院的常規影像學檢查能夠偵測到的腫瘤,最小約到 0.7 公分直徑大小左右。這種大小的惡性腫瘤裡面大概有 3.5 億個癌細胞。因此,癌細胞的數目還不到 3.5 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是看不到的,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無法取樣作病理診斷了。換句話說,亞臨床癌症病人想要獲得確診,就無法依賴傳統的病理組織切片檢查。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可以用抽血的方法解決。目前在常規的健康檢查中所做的腫瘤指數,測的是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如果所有的癌細胞都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陰性也就很低;如果所有的正常細胞都不會分泌這種蛋白質的話,那麼這種檢驗的偽陽性也就很低。偽陰性和偽陽性都低的方法就是臨床上有用的檢驗。可惜目前使用的腫瘤指數並不是理想的檢驗方法,害得體檢的人看到腫瘤指數出現紅字就極為緊張,到處找醫生幫他找癌症。當然也常常聽到體檢科的醫師安慰病人說:「別擔心這個紅字,我們繼續追蹤就好。」
改善的方法就是增加評估的項目,以彌補既有方法的不足。RNA為基礎的檢驗缺點既然是特異性不足,那麼我們就從特異性強的指標著手。特異性最強的大概就是突變的基因了,因為正常的細胞不應該有突變的基因。反過來說,如果從抽血樣本中可以偵測到突變的基因的話,那麼就表示身體裡面有癌細胞,而且癌細胞竟然還破掉釋出突變的(癌症)基因了。以上所述從血液樣本中分析 RNA 和 DNA 來偵測癌症的方法稱為液態切片。為了說明這個新科技,在此分享一個實際案例讓大家了解液態切片的價值。
曾嶔元醫師指出,2018 年歲末,有一位高階經理帶著一份體檢報告,上面記載著腫瘤指數 CA72.4 有紅字,檢驗值超過正常上限的兩倍。這位高階經理長年來應酬不斷,難免多喝點酒,偶有胃痛而且胃視鏡還曾經證實有潰瘍。雖然治療後胃潰瘍已痊癒,但是偶發的胃痛還是頗令人擔心,於是趁著健康檢查的時候特別做了腫瘤指數。體檢醫師在解說健檢報告時特別指出,CA72.4 就是胃癌的指標。這真是晴天霹靂的消息,擔心多年的胃癌終究躲不過,惡夢成真了。因此這位忐忑不安的高階經理人終於在老婆的陪同下,接受精準醫學檢查。正如同上述解釋的,醫師就開立了液態切片檢驗看看RNA 和DNA 是否異常。
這位高階經理人抽完血後,就對太太說:「你也順便抽血檢查吧。」半個月後檢驗結果出來了,這位高階經理人血中沒有可偵測得到的突變基因,但是有異常的 RNA 指向曾經有過幽門桿菌的感染。多年的擔心,瞬間得到紓解。然而不幸的是,太太血中不只出現異常的RNA,連突變的致癌基因也能被偵測得到。說她不幸,還不如説她真幸運能在無意中極早偵測到癌細胞的存在。是如此的早發現,以至於在胃視鏡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偵測到癌症;是如此的早發現,以至於在腫瘤指數稍高一點點的情況下偵測到癌症。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位太太:「她『現在』已有癌症了。」
作者:曾嶔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13
曾嶔元醫師說,這位太太後續採取了精準醫學的癌症預防方法後,定期測量血中突變 DNA 的含量以評估所採用的方法是否有效。經過一年的努力後,血中突變DNA 的含量終於清零測不到了。根據同樣的概念,當癌症病人打算接受某種治療方法時(不管是正規療法或者是祖傳偏方)都會急著想知道是否有效,因為沒有效的話就應該提早換其他的方法,不必浪費時間和金錢;而有效的話就不妨忍受副作用的痛苦。這時候液態切片就是一個非常合適的方法了。治療前抽一管血,治療後再抽一管血。前後比較看看血中突變 DNA 的含量是否減少,如果沒有明顯改變的話,那麼這個治療可能是無效的。每當精準醫學的檢驗結果為「測不到異常」的時候,就是一份喜悅。所以,這位太太可以說:「經過『過去』的處置後,癌症現在已經不見了。」
(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精準醫學:早期預防癌症,破解基因迷思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癌症治療新曙光!輝瑞與國衛院簽訂精準醫療合作協議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篩檢除菌就能預防胃癌 衛福部考慮支持高風險群普篩
20歲女性每月要自我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X光攝影...各項檢查的費用比較
紅脣族口腔黏膜篩檢有用嗎? 過來人這麼說....
國衛院化療複方SLOG 治胰臟癌 存活期延長2倍
癌患化療放療易傷口腔黏膜 護理師教這樣照顧防口腔黏膜炎
選對時間運動防癌效果更好!《國際癌症期刊》:降低2癌風險
口腔細菌的大本營在舌苔 但為何專家建議別用漱口水或牙刷刷舌苔?
大多數癌症真的沒原因嗎?肥胖、維他命D不足等都可能致癌,只是你沒警覺
胰臟癌AI偵測 揪出1公分腫瘤
獨步全球!國輻中心新技術 6分鐘檢驗出10種癌症
癌友可打流感疫苗?醫師解析接種疫苗最好時機
肥胖是健康崩壞推手 這13種癌症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
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規律做一件事可降20%罹癌風險
基因檢測治癌 高醫成效不錯
李健逢:癌症次世代定序檢測在精準醫療的角色
張文震:從臨床端,看進入精準醫療的挑戰與解方
李伯璋:基因篩檢浪潮 健保給付癌症類別與基因突變全癌症的策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石崇良:邁向精準醫療時代 檢測的管理策略
王正旭:精準醫療的益處與困境
善用生物相似藥 減輕病友與健保負擔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猜你喜歡
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醫院辦21場攝護腺癌篩檢 2000人揪出100人PSA指數異常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癌症治療新曙光!輝瑞與國衛院簽訂精準醫療合作協議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