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調查發現,「癌因性疲憊」會造成病人許多負向想法,讓病友不知不覺走上絕境。臺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表示,「疲憊症」不只帶來生活上極大的不適,更嚴重影響其療程進行及抗癌的信心。
台北榮總顧問彭瑞鵬教授表示,通常癌症患者會以身心俱疲、疲乏、萎靡、疲倦、筋疲力盡、懶洋洋等詞語表達他的疲憊,而且在身體的表現會有四肢無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的狀況發生,而在情緒部分則有焦慮或情緒麻木,造成其參與活動或與他人社交的意願降低且無法享受生活,對工作的完成沒有成就感等。然而要瞭解癌友是否患有「癌因性疲憊症(CRF)」,可從幾個面向評估,包括時間性的、身體與感知、情緒性、認知與心理、行為層面等不同角度,來分析觀察CRF對患者的影響。
調查發現,有高達7成以上的病友常常感到疲憊,且近5成的病友無法藉由睡眠或休息緩解,甚至有接近三成的癌症患者認為,「疲憊」比掉髮、嘔吐或疼痛更讓自己困擾,這些數據都顯示了,「疲憊」已經成為多數病友的嚴重問題。
有9成的癌友不知道癌因性疲憊症,甚至7成6的癌友認為這是治療中必然現象。有超過2成病友因為「疲憊」而無法處理家庭日常事務,甚至是洗澡、如廁等生活自理;而有近3成病友已經影響到正常進食,導致營養攝取問題;更有高達3成3,亦即每3人即有1人會因為「疲憊」造成治療中斷。這些情況都將導致治療及預後狀況不佳,尤其這些副作用的交互影響,更提升了治療上的困難。
且有近7成的癌患會有情緒低落問題,高達5成5的癌患失去與人接觸的動力,甚至1/3的癌患對未來感到無助而且沒有期待,更甚者還會有輕生的念頭。高達7成6的癌患期望能有效的解決疲憊問題。有3成5的癌患認為,醫護人員無法協助解決疲憊問題。
癌因性疲憊症程度上跟一般疲憊症不同,這是屬於長時間體力、精神與認知上的精疲力竭,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來緩解。多半在治療結束後仍會持續,嚴重程度會依癌症種類、治療方式或疾病進程不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醫護人員應該正視癌因性疲憊症對於癌友所造成的嚴重衝擊,並且應該積極的幫助癌症患者改善並解決,呼籲國內各界應該要正視癌因性疲憊症這個疾病對癌友的衝擊,且幫助癌友尋求解決之道。
臺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表示,癌因性疲憊症一開始可能是會影響患者遠程活動及步行的距離;隨著嚴重度增加,患者漸漸沒有力氣持續處理工作,可能被迫要改變職涯目標;甚至是影響日常事務或家務的進行,有部分患者會因此需要聘僱他人來處理家務;更嚴重的疲憊使得病友連進食或咀嚼都沒有體力,而嚴重影響營養攝取及治療預後。
在國內進行的一項「癌症病人治療期間疲倦盛行率」的調查發現,癌因性疲憊造成病人許多負向的想法,賴裕和教授說,但是目前在臨床治療與照護中,仍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有效的處理。尤其,疲憊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功能、情緒、生活品質,更打擊了病人的生存意志與活著的希望。所以應該加強醫護人員及病人的覺醒,加強照護人員在疲憊照護的訓練,並提供有效的評估及多元的照顧,包括充分的資訊與自我照護顧知識、運動、有效的藥物處置。
改善癌因性疲憊症可從營養、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幫助癌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也提供改善疲憊的營養三要件,第一、需「攝取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因為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可以幫助身體的修復,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攝取高熱量及高營養密度的食物。第二「攝取足夠的水分」,一天至少要攝取超過2公升的水份,盡量避免咖啡因的攝取,若有腹瀉或嘔吐的症狀,則需要更多的水分攝取。第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各種維生素在身體扮演重要的角色,維生素補充劑可以在營養師或醫師的建議下使用,但不建議取代正常飲食攝取。
現行的治療藥物主要分為:一是治療貧血藥物,主要是針對貧血造成的疲憊;或者是中樞神經興奮劑,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運作;另外,還有抗憂鬱劑,以治療憂鬱或沮喪造成的疲憊等精神用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