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蝦白點症病毒潛藏抗癌契機,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與中央研究院生化所合作,在蝦白點症病毒中找到一種長得很像DNA的新穎蛋白質─ICP11,可導致細胞的計畫性死亡,有開發為癌症用藥的潛力。
在國科會農業生物國家型計畫經費支持下,台大生科院動物研究所與中研院副院長王惠鈞成功解析ICP11蛋白質結構及它毒殺細胞的作用機制,並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
台大生科院院長羅竹芳說,蝦白點病毒是一種新的大型DNA病毒,也是引起蝦白點症的主要病原,水生甲殼類感染後會萎靡不振,且有極高死亡率,往往造成重大損失,影響遍及世界。
羅竹芳說,研究蝦白點症病毒的基因體時,發現其中一個表現量很高的蛋白─ICP11。這個蛋白質相當新穎,是一個DNA擬態蛋白質,是長得很像DNA的雙股螺旋,目前已知不超過十個,且功能多與DNA修復、重組、轉錄等有關。
她解釋,ICP11會阻止組織蛋白與DNA結合,組織蛋白是形成新染色體的重要關鍵,一旦無法與DNA結合,染色體會瓦解,導致細胞死亡。實驗時更發現,在人類癌化細胞的希拉細胞上,ICP11也有一樣的效果,讓癌細胞計畫性死亡。由於ICP11在高等生物細胞也有作用,因此它具有研發抗癌藥物的潛力。
她強調,蝦白點症病毒是一個寶庫,相關研究除了可以在水產養殖業上有所貢獻外,現在還從中發現可修改細胞周期重要的新穎蛋白質,對疾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找到治療關鍵。下一步要繼續實驗ICP11在活體上的效果,找出有效的導入系統,直接進到癌細胞,並殺死癌細胞。
【2009/02/26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