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科技公司的一級主管「阿志」罹患血癌,骨髓移植成功,也出院了,他卻常感到疲倦、記性變差、反應慢,工作效率與業績不如從前,他又羞於告訴老闆、下屬與家人,龐大的壓力導致中度憂鬱症。後來社工介入,鼓勵阿志把生理問題告訴老闆,老闆調整工作,幫他度過低潮。
癌症希望基金會2014年執行「癌友需求調查」,電訪337位服務過的癌友,發現五成患者擔心治療與復發、四成憂鬱、四成憂心家人、四成有經濟壓力、三成認為人生沒希望、不想出門,更有近九成有失眠、口乾、手趾麻、記憶差、疲倦等困擾。
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指出,癌症已像慢性病,病患出院後要跟癌症相處很久,直到死亡。癌症病人除了身體不適,更有情緒調適、孩子照顧、家庭生計、回歸職場等需求。
38歲的血癌病友雅君原是醫院社工,六年前罹患血癌,第一次化療就敗血休克,對治療的憂慮加上見不到孩子,讓她一度在病房崩潰嘶吼。出院後因免疫力下降,又陸續出現帶狀泡疹、肝發炎、蜂窩性組織炎,她的體力再也無法工作,公婆因為她的病必須繼續經營小吃店,至今不能退休。雅君自責,脫累了整個家庭。
所幸醫療技術的進步,讓雅君還能擔任家管,陪伴小孩讀書成長。她說,陪孩子長大的信念與朋友的鼓勵,是她心理康復的關鍵。
蘇連瓔說,病患要順利回歸家庭與職場,需要友善環境,家屬不宜操之過急,給他們時間恢復身心狀態,才能更有效面對疾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