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開放萊豬沒有風險溝通,只有事後宣導!」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10日發表聲明表示,我國食安經費及人力不足,加上世界各國對於萊豬對人體影響也未有明確定論,因此呼籲政府開放進口萊豬前,應進行更完整的風險評估,並提出相對應且具體的風險管理機制及著手處理食安經費與人力不足的問題。
食安經費人力不足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表示,根據食藥署委託之「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研究報告內容,民眾可能因食用含萊克多巴胺肉品,對心臟產生不良效應;歐盟認為目前科學證據不足,無法推估肉品殘量容許量和人體每日可接受攝取量。對此,該會建議,在長期評估未有明確定論前,政府應於開放進口前進行更完整的風險評估。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指出,2011年衛福部有3%經費用於食品藥物管理上,平均每年每位國民可分配到食品管理經費只有34元,2018年食品藥物管理的經費從3%降至1.24%,其中每年每位國民分配到的食品管理經費更降至31.36元;人力方面也堪憂,在多起食安事件後,食藥物署人力2011年有443人,到2017年增至近兩倍的824人,但至2019年卻又降到僅有579人。
應讓全民監督食安
「現今政府的做法是事後宣導,不是風險溝通。」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表示,較為理想的風險溝通是常態化的食安教育,並提供各風險族群重要避險資訊。政府應提出讓全民都能參與的風險溝通機制,這樣才是實際上的全民監督食安、共同捍衛國家食物主權。
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發出4點訴求,一、進口萊豬前,應考量國際上更多健康風險資訊及世界多數國家禁用理由,進行更完整的風險評估;二、針對可能進口萊豬,提出相對應且具體的風險管理機制,實際落實捍衛民眾健康的政策;三、立即解決食安經費與人力不足、甚至倒退的問題;四、應有常態化的全民食安教育,做好風險溝通,落實全民監督食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