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健康知識+

便秘按肚子、胃痛按手腳!中醫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

良醫健康網

良醫健康網

中醫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圖/ingimage
中醫師教你按「14個護腸胃穴道」緩解不適、改善脾胃功能。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現代人工作忙碌、生活作息不規律,常有便秘、消化不良等腸胃問題。在胃痛發作時,胃乳及胃藥是多數人緩解疼痛的第一選擇,除了藥物緩解之外,中醫方面穴道按壓也有助於緩解疼痛。本篇由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 黃千瑞中醫師帶您了解腸胃穴道及日常養生術。文末加碼教你1招瑜珈及揉腸運動,改善便秘、提升消化機能。

腸胃出狀況 穴道助緩解

1.便秘、腸道蠕動不佳,按壓「八髎穴」、「下脘穴」、「天樞穴」、「關元穴」

「八髎穴」位於尾骶骨,八個穴位包含「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一對。「上髎穴」可預防及緩解婦科與腰部疾病;「次髎穴」可改善生殖、泌尿系統及減輕婦科疾病;「中髎穴」故常用於緩解腰骶痛、大小便不順暢及婦科問題;「下髎穴」有助改善痛經之效果。

除了八髎穴,黃千瑞中醫師也建議,以順時針輕按下脘穴(位在肚臍上方2寸)、天樞穴(位在肚臍兩側2寸)、關元穴(位在肚臍下方3寸)等肚臍周圍穴位,有助改善排便問題。

2.胃痛、胃痙攣等急性胃痛,按壓「內關穴」、「足三里穴」

內關穴有助緩解胃痛、噁心想吐,有健腸胃、安心神之效,還有助消脹氣、紓緩心悸、改善失眠等效用;足三里穴可緩解胃痛,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疏風化濕等作用。

內關穴位於手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2寸(約三指處),以食指及中指,兩指輕按揉內關穴,每次二至三分鐘;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凹陷處,往下約4指併攏寬,以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每次五到十分鐘。

3.胃食道逆流,腹脹、火燒心等,按壓「內關穴」

內關穴除了有助改善胃痛,也可用於改善胸部、上腹部氣機與臟腑功能。如胸脅苦滿脹痛、胃酸上逆的心悸或火燒心、或胃氣上衝的噁心嘔吐感等,都可按壓內關穴改善。

4.腹瀉時,按壓「上巨虛穴(大腸下合穴)」止瀉

黃千瑞中醫師表示,六腑下合穴,當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六腑下合穴中的「上巨虛(大腸下合穴)」可通調大腸腑氣,改善清濁不分,調理腸腑而止瀉。

上巨虛穴位於小腿前外側,正坐屈膝,在外膝眼下6寸之處,或上述提及之足三里穴直下3寸之處,以手指腹揉約二至三分鐘,小腿兩側輪流按揉。

5.食慾不佳,按壓「豐隆穴(胃經絡穴)」

夏季炎熱,不少人都有食慾不佳、吃不下等狀況,刺激豐隆穴可改善慢性腸胃病,消除胃脹感,有緩解胃脹、打嗝及改善食慾不佳之作用。黃千瑞中醫師解釋,絡穴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的聯絡點,可用於治療互為表裡經的臟腑與經脈的共同病症。夏天濕熱,按摩豐隆穴,有助利濕和胃,減緩體內濕氣堆積進而影響脾胃功能。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前,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之處,以大拇指或食指指節重按約三分鐘。

.腸胃道症狀:便秘、腸道蠕動不佳
→緩解穴位:八髎穴、下脘穴、天樞穴、關元穴

.腸胃道症狀:急性胃痛、胃痙攣等
→緩解穴位:內關穴、足三里穴

.腸胃道症狀:腹瀉
→緩解穴位:上巨虛穴(大腸下合穴)

.腸胃道症狀:食慾不佳
→緩解穴位:豐隆穴(胃經絡穴)

.腸胃道症狀:胃食道逆流,腹脹、火燒心等
→緩解穴位:內關穴

按壓「太衝穴」情緒調解 改善胃痙攣、腸躁症

壓力大、情緒緊張,有可能引起胃痙攣腸躁症等症狀。黃千瑞中醫師解釋,「太衝穴」為肝經穴位。肝主疏泄,中醫的肝包含情緒調解,當壓力過大,引起胃痙攣或腸躁症,即為肝氣犯胃引發的狀況,按摩太衝穴有助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也常用於緩解高血壓、失眠及糖尿病。

太衝穴位於腳背上,第一和第二趾縫往上約1寸交叉、凹陷處,以手指或鈍圓形按摩器材,點按左右腳的太衝穴,按摩後喝溫一杯開水,以利氣血循環。

除了以穴道改善腸胃道症狀之外,對於虛寒型腹瀉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因為脾胃運化陽氣不足、脾胃虛弱,平常容易有四肢不溫、完穀不化或遇到生冷食物便胃痛軟便等情形,中醫也常以「三伏貼」熱藥物的外敷法,來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溫陽祛寒及改善腸胃功能。

日常養生 調理腸胃

飲食西化、作息不規律,引發腸胃道疾病,如腹脹、腹瀉、便秘幾乎是不少人的日常困擾。想改善腸胃道問題,除了調整飲食,黃千瑞中醫師也提供日常腸胃保健相關建議:

1. 按壓4穴道,保健腸胃

.中脘穴(胃的募穴)

.天樞穴(大腸的募穴)

.胃俞穴

.大腸俞穴

2.四神湯

四神湯(含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四神湯為平補藥膳,適合脾虛濕盛者,不論虛寒或燥熱體質都可以適量服用。黃千瑞中醫師提醒,購買現成四神湯時,須留意是否以薏苡仁代替芡實,雖然兩味藥同有利水滲濕的效果,但薏苡仁性微寒,不利於素體虛寒者服用。

3.洛神荷葉茶

洛神花具有豐富果酸,可去油解膩;《本通玄》記載荷葉「開胃消食」;烏梅生津止渴。

材料:洛神花2錢、荷葉1.5錢、烏梅2顆。作法:將所有材料洗淨瀝乾後,置於鍋中加入800毫升的水煮沸。燜泡10分鐘濾渣後,即可飲用。

瑜珈「TTK三式」 改善便秘、提升消化機能

壓力大也會間接影響腸胃的健康,而瑜珈是很好的舒壓方式,規律練習可以明顯改善因壓力所造成的消化道問題。印度瑜珈冠軍Sujit老師教你「TTK三式」:站立、伸展、扭轉,還能解便秘:

第一式 Tadasana站姿山式

伸展與雕塑腹部側邊肌肉群、燃燒內臟多餘脂肪和腹部贅肉,練習步驟:

1.站姿,雙腳併攏或微開站立。脊椎挺直向上延伸,肩胛骨放鬆,腹部內收。十指互扣,手掌往外,手臂向前伸直,不要過度伸展手指。

2.吸氣,雙手往上高舉。3.腳跟向上,感覺小腿、大腿、臀部、腹部、胸口、脊椎、上背及雙手都在一直線上。此時,只有腳尖碰觸地面,保持平衡,停留五至十個呼吸。4.腳跟放回地面,再慢慢放下雙手,休息幾個呼吸後,重複五至七回。

站姿山式(Tadasana)

第二式 TiryakTadasana風吹樹式

伸展與雕塑軀幹側邊的肌肉,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練習步驟:

1.雙腳併攏或微微打開,膝蓋打直,手臂貼在身體兩側,脊椎向上延伸。

2.吸氣,左手放在腰部,右手往天花板高舉。

3.吐氣,身體往左彎。感覺右側身體往上延伸,膝蓋保持打直,上下身體保持端正,停留五至十個呼吸,上半身回正,再換邊練習。

4.左右邊重複練習五至七回。

5.熟練後,也可將放在腰部的左手往上舉起,與右手互扣,雙手朝天花板伸展。

第三式 Kati Chakrasana站姿扭轉

扭轉伸展上半身、溫和按摩腹腔消化系統。練習步驟:

1.站姿,雙腳併攏,膝蓋打直。雙手置於身體兩側,脊椎打直,挺胸。

2.雙腳打開與肩同寬,雙手向兩側抬高至肩膀高度。

3.吐氣,上半身向右旋轉。左手抓右肩膀,右手繞過背部,扣住左邊腰部。頭盡可能向右後方轉,背部打直,停留五至十個呼吸。感覺腰部與腹部肌肉的伸展。

4.吸氣,雙手放鬆,回到站姿。休息幾個呼吸後,換邊練習。

5.左右邊重複練習五至七回。

揉腸運動 促進腸蠕動

腸胃不健康,不僅會影響肌膚乾燥,也會累積身心壓力,造成免疫力下降。日本美腸協會代表董事小野咲推薦「揉腸」,洗完澡後、放鬆時做揉腸運動效果更加倍,嚴重便秘時,試著睡前躺在床上試做此運動,使積累的宿便更容易排出:

基本的揉腸運動:促進腸蠕動:
(1)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併用,揉壓腸上的肌膚。
(2)揉側腹時,力道約為第一指節陷入的程度。

小腸穴道這樣按:治便祕和拉肚子
(1)肚臍左右約2跟手指頭處的穴道,用左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一邊吐氣一邊按。
(2)肚臍上下的穴道,用左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按壓。

脹氣的揉腸運動:解決腸胃蠕動不順暢
(1)雙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順時鐘輕敲肚臍的周圍。
(2)順時鐘輕敲肚臍周圍,慢慢擴大至整個肚子都敲到。有規律地敲擊給予刺激,持續10分鐘以上就會出現效果。

腸胃穴道衛教資料提供: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 黃千瑞中醫師

延伸閱讀:

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種罹癌食物」

胃食道逆流、腸躁症...7種「常見腸胃道問題NG食物」大公開!

「胃脹氣、胃潰瘍、胃食道逆流」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有這些症狀要當心

責任編輯:陳學梅

中醫 胃痙攣 穴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