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濕髮、刮頭皮…洗頭這些慣性動作讓頭髮很「受傷」
關於洗頭這件事,有個問題一定困擾過你:為什麼髮型師給你吹完頭和自己吹完頭差距這麼大?
在柔順有光澤和乾枯毛躁之間,你一定會選前者;但在日常洗護中,一些習慣卻讓你離乾枯毛躁越來越近……
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問題?頭髮最怕哪些事?《生命時報》邀請皮膚科專家解讀,教你善待自己的頭髮。
濕髮很怕一個動作:搓
五味常明教授曾在日本「日經Gooday」網站撰文,介紹了一些養護頭髮的注意事項。
頭髮外層覆蓋著毛鱗片,它們像髮絲的鎧甲一樣,讓保濕成分、蛋白質等不受到外界刺激。
如果毛鱗片排列整齊,頭髮會顯得亮麗動人;如保護不當、用力梳刷、吹髮或經常洗髮、燙髮、染髮等都會損害毛鱗片,使頭髮失去亮澤。
濕髮怕搓
當頭髮潮濕的時候,毛鱗片是張開的,這時用毛巾摩擦或躺下睡覺,它們便會受到損傷。最好用毛巾包住頭髮,輕輕擠壓,吸收水分。
乾髮怕熱
當頭髮乾燥時,毛鱗片容易受到熱的傷害,所以,在用吹風機吹濕髮時,吹到七八成乾就不要再用熱風了,改成涼風模式為好。
洗頭常犯9個錯
除了上文提到的兩點,頭髮還怕你做這些事。
1. 不梳直接就洗
如果直接沖洗,頭皮上的灰塵和污垢會附著在上面,無法得到徹底清洗。
◎建議洗頭前,用寬齒縫、圓頭的梳子梳開頭髮,再用清水沖洗一下,不但能減少洗髮水用量,還能減少對頭皮的刺激。
2. 用指甲刮頭皮
指甲中藏匿著許多細菌,一旦頭皮被抓破,就容易誘發感染、毛囊炎等皮膚病。
◎建議洗頭髮時採用畫圓圈的方式,以指腹輕輕按揉頭皮,捋順髮絲。
3. 頭髮沒濕就抹洗髮精
一些人性子急,頭髮剛一浸濕就抹洗髮精,這樣反而會造成清洗不徹底或打結,讓污垢、頭皮屑等殘留在頭髮中。
◎建議塗洗髮水前,先沖洗1分鐘左右。
4. 洗髮精直接抹頭上
洗髮水沒有和水充分接觸,未經皂化直接與頭皮接觸,不僅會刺激頭皮,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異常脫髮。
◎建議將洗髮精倒在手心,加水打出泡沫後抹在頭髮上,不僅泡沫豐富,頭髮也會洗得更乾淨。
5. 護髮素塗在頭皮上
護髮素是專門針對頭髮的用品,若將其塗抹在頭皮上,其中的化學物質容易堵塞毛囊,引起脫髮等問題。
◎建議塗抹護髮素至少離頭皮1~2公分遠,沿耳朵附近往髮尖方向塗抹至髮梢即可。
6. 護髮素停留時間過長
護髮素塗抹時間太長不但起不到護髮效果,還容易令其殘留在頭髮中,不容易清洗,引起脫髮等。
◎建議塗抹護髮素後,可將熱水浸泡過的毛巾擰乾,讓其冷卻幾秒,再將頭髮包裹起來,5分鐘後沖洗乾淨即可。
7. 用強烈水柱沖洗髮旋
髮旋是頭髮與頭皮連接最緊密的「核心地帶」,如果用強烈的水柱進行沖洗,很容易令頭皮受損,加速頭髮掉落,甚至造成斑禿。
◎建議洗頭時,水流宜緩,髮旋以及頭髮較稀疏的位置沖洗時間不要過長。
8. 用過熱的水沖洗
水溫過高容易帶走過多頭皮中的油脂,不僅會損傷髮質,還會令頭皮出油、產生頭皮屑的情況更嚴重。
◎建議洗頭髮的水溫以40℃左右為宜。
9. 沖洗不乾淨
殘留的護髮素很容易黏著灰塵等雜物,附著在頭髮甚至頭皮表面,堵塞毛孔,引發炎症。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洗頭一定要重視最後的沖洗工作,將頭髮洗乾淨、洗透。
一份洗護注意事項
選對洗髮精
市場上多數產品都有清潔和滋潤雙重功能。
•如果頭髮出油多,建議採用清潔能力強的產品,不要用有滋潤或修護功能的;
•如果出油一般,只選用有護髮和控油雙重功效的洗髮精即可;
•如果頭皮很少出油甚至乾燥,可選有營養作用、護髮功能較強的。
•如果同時有頭皮屑甚至頭皮瘙癢的,要選含有效抗真菌成分的產品。
頻率跟著季節和髮質來
•夏季和油性髮質者:
如果已習慣天天洗頭,或不洗就會分泌過多油脂的話,可每天洗髮1次。
即便天天洗也不用一洗頭就用洗髮精、護髮素,可視情況隔天用清水沖洗。這同樣能清除頭髮及頭皮上的污漬,但又不會加重油脂的分泌。
•中性或乾性髮質者:
清潔頭髮的頻率可調整為每週3~4次。
盡量少用吹風機
如果頭髮所含水分降低至10%以下,髮絲會變得粗糙、分叉,而經常使用吹風機吹髮的後果就會如此。
五味常明推薦的效率吹乾法:用吹風機吹距離髮根5~6cm的地方
如果非得用吹風機,要注意:
洗完後不宜馬上吹,不宜溫度過高,也不要吹太久,將頭髮輕輕擠壓,等到不滴水時再吹;盡量拿遠一點,不要貼著頭皮吹,如果怕吹不到髮根,可以用手指撥開一部分頭髮,從裡往外吹。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為什麼能夠安全接受陌生人輸血?你不知道的血液二三事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把走上癌細胞道路的細胞送進體內:為何基因編輯可能是把雙面刃?
為什麼基因療法治癌症很困難?表觀遺傳調控機制是解藥嗎?
救護車搶救生命 常用10種設備
為何自來水裡有特殊氣味?其實和預防傳染病有關
銀髮族群適合登高山嗎?年紀並非主要關鍵,做好「2件事」以免遺憾發生
造就女人比男人複雜的原因:為何男性X染色體基因量只有女性的一半?
走路是防記憶力下降最簡單的有氧運動! 研究揭「建議運動頻率」
少吃真的可以讓你長壽 耶魯研究揭更能維持免疫力關鍵
免疫系統的豁免部位 眼睛可能是基因編輯首選器官
心痛、手麻…我是不是血管阻塞要中風了?容易被誤認為心血管疾病的四種病因
假如我們通通是遺傳的受害者 遵循營養建議、健康養生還有意義嗎?
或許有一天,人類最好的朋友不再是狗而是豬?當使用動物器官做器官移植會發生什麼事
發炎害你瘦不下來!想減肥要先消炎,醫師教你「對抗發炎」該怎麼吃、怎麼動
想對抗Omicron病毒?提升免疫力很重要!讓營養師帶你認識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
發霉易增罹癌風險,怎麼清潔?譚敦慈教2招除黴,日曬、擦拭都沒用
洗碗精能拿來當洗手乳使用嗎?專家指出這樣做的下場恐害慘你
肥胖影響認知功能!體脂肪每增加9% 大腦就老1歲
春季引發肝火旺,需注重養肝和情緒調節!透過精油釋壓,有助於疏鬱通陽、氣血暢通
大罐能量飲=3杯濃縮咖啡! 英國研究曝「頻繁飲用下場」:恐心臟衰竭
「健檢做太多反而嚇自己」 日醫學教授認為重點在這兩項
突然體溫偏高是發燒嗎?醫揪「背後原因」:很多人都沒料到
對抗瘟疫最古老的回應 為什麼人們對隔離檢疫總是心存懷疑?
喝酒前別吃巧克力、番茄!專家教預防、解除宿醉最有效科學方法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吃飽就想睡是「5大因素」害的! 營養師認證「提神妙招」:多喝水也有用
一天該喝多少水?「飲料、湯」可取代水嗎?營養師教你判斷:你喝水喝夠了沒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因應猴痘搶天花疫苗?中央無搶購計畫 45歲以上可能都打過
陳文茜吐露活太累一度想解脫 嘆:不疼痛的日子都是恩典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拒絕搭上Covid-19列車 醫建議此種常備藥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防疫已成日常 兒隔離不擔心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從清零到共存 心情洗三溫暖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韓國知名品牌泡麵農藥超標 1400公斤邊境攔截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老老照顧…70歲顧80歲 有愛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