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濕髮、刮頭皮…洗頭這些慣性動作讓頭髮很「受傷」
關於洗頭這件事,有個問題一定困擾過你:為什麼髮型師給你吹完頭和自己吹完頭差距這麼大?
在柔順有光澤和乾枯毛躁之間,你一定會選前者;但在日常洗護中,一些習慣卻讓你離乾枯毛躁越來越近……
到底是哪一步出了問題?頭髮最怕哪些事?《生命時報》邀請皮膚科專家解讀,教你善待自己的頭髮。
濕髮很怕一個動作:搓
五味常明教授曾在日本「日經Gooday」網站撰文,介紹了一些養護頭髮的注意事項。
頭髮外層覆蓋著毛鱗片,它們像髮絲的鎧甲一樣,讓保濕成分、蛋白質等不受到外界刺激。
如果毛鱗片排列整齊,頭髮會顯得亮麗動人;如保護不當、用力梳刷、吹髮或經常洗髮、燙髮、染髮等都會損害毛鱗片,使頭髮失去亮澤。
濕髮怕搓
當頭髮潮濕的時候,毛鱗片是張開的,這時用毛巾摩擦或躺下睡覺,它們便會受到損傷。最好用毛巾包住頭髮,輕輕擠壓,吸收水分。
乾髮怕熱
當頭髮乾燥時,毛鱗片容易受到熱的傷害,所以,在用吹風機吹濕髮時,吹到七八成乾就不要再用熱風了,改成涼風模式為好。
洗頭常犯9個錯
除了上文提到的兩點,頭髮還怕你做這些事。
1. 不梳直接就洗
如果直接沖洗,頭皮上的灰塵和污垢會附著在上面,無法得到徹底清洗。
◎建議洗頭前,用寬齒縫、圓頭的梳子梳開頭髮,再用清水沖洗一下,不但能減少洗髮水用量,還能減少對頭皮的刺激。
2. 用指甲刮頭皮
指甲中藏匿著許多細菌,一旦頭皮被抓破,就容易誘發感染、毛囊炎等皮膚病。
◎建議洗頭髮時採用畫圓圈的方式,以指腹輕輕按揉頭皮,捋順髮絲。
3. 頭髮沒濕就抹洗髮精
一些人性子急,頭髮剛一浸濕就抹洗髮精,這樣反而會造成清洗不徹底或打結,讓污垢、頭皮屑等殘留在頭髮中。
◎建議塗洗髮水前,先沖洗1分鐘左右。
4. 洗髮精直接抹頭上
洗髮水沒有和水充分接觸,未經皂化直接與頭皮接觸,不僅會刺激頭皮,長期下來更可能造成異常脫髮。
◎建議將洗髮精倒在手心,加水打出泡沫後抹在頭髮上,不僅泡沫豐富,頭髮也會洗得更乾淨。
5. 護髮素塗在頭皮上
護髮素是專門針對頭髮的用品,若將其塗抹在頭皮上,其中的化學物質容易堵塞毛囊,引起脫髮等問題。
◎建議塗抹護髮素至少離頭皮1~2公分遠,沿耳朵附近往髮尖方向塗抹至髮梢即可。
6. 護髮素停留時間過長
護髮素塗抹時間太長不但起不到護髮效果,還容易令其殘留在頭髮中,不容易清洗,引起脫髮等。
◎建議塗抹護髮素後,可將熱水浸泡過的毛巾擰乾,讓其冷卻幾秒,再將頭髮包裹起來,5分鐘後沖洗乾淨即可。
7. 用強烈水柱沖洗髮旋
髮旋是頭髮與頭皮連接最緊密的「核心地帶」,如果用強烈的水柱進行沖洗,很容易令頭皮受損,加速頭髮掉落,甚至造成斑禿。
◎建議洗頭時,水流宜緩,髮旋以及頭髮較稀疏的位置沖洗時間不要過長。
8. 用過熱的水沖洗
水溫過高容易帶走過多頭皮中的油脂,不僅會損傷髮質,還會令頭皮出油、產生頭皮屑的情況更嚴重。
◎建議洗頭髮的水溫以40℃左右為宜。
9. 沖洗不乾淨
殘留的護髮素很容易黏著灰塵等雜物,附著在頭髮甚至頭皮表面,堵塞毛孔,引發炎症。
◎俗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洗頭一定要重視最後的沖洗工作,將頭髮洗乾淨、洗透。
一份洗護注意事項
選對洗髮精
市場上多數產品都有清潔和滋潤雙重功能。
•如果頭髮出油多,建議採用清潔能力強的產品,不要用有滋潤或修護功能的;
•如果出油一般,只選用有護髮和控油雙重功效的洗髮精即可;
•如果頭皮很少出油甚至乾燥,可選有營養作用、護髮功能較強的。
•如果同時有頭皮屑甚至頭皮瘙癢的,要選含有效抗真菌成分的產品。
頻率跟著季節和髮質來
•夏季和油性髮質者:
如果已習慣天天洗頭,或不洗就會分泌過多油脂的話,可每天洗髮1次。
即便天天洗也不用一洗頭就用洗髮精、護髮素,可視情況隔天用清水沖洗。這同樣能清除頭髮及頭皮上的污漬,但又不會加重油脂的分泌。
•中性或乾性髮質者:
清潔頭髮的頻率可調整為每週3~4次。
盡量少用吹風機
如果頭髮所含水分降低至10%以下,髮絲會變得粗糙、分叉,而經常使用吹風機吹髮的後果就會如此。
五味常明推薦的效率吹乾法:用吹風機吹距離髮根5~6cm的地方
如果非得用吹風機,要注意:
洗完後不宜馬上吹,不宜溫度過高,也不要吹太久,將頭髮輕輕擠壓,等到不滴水時再吹;盡量拿遠一點,不要貼著頭皮吹,如果怕吹不到髮根,可以用手指撥開一部分頭髮,從裡往外吹。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原來「油」這麼一回事 搞懂食用油的製程,從此安心用油!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喉嚨癢咳不停,吃枇杷有用嗎? 中醫警告「4種情況」淺嚐即止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等死了再睡」不再成立 你該知道的長壽最佳睡眠時間
從補營養到救命 牛全身都是寶
大年初三別傻傻睏到飽 專家教你聰明開運
初三「赤狗日」防疫 還睡眠債好時機
初二回娘家禁忌別踩 民俗專家:兩撇步招好運
預防失智症趁早!21種全球認證降低罹患風險方法
大年初一「5大禁忌」不要犯 趨吉避凶招好運
初一走春怎麼做可招財運? 專家:穿大地色系衣服、往這個方向行走!
為什麼老人會有「老人味」?簡單3招改善異味
家有毛小孩請注意! 營養師提點寵物的飲食大忌
下面好像有點濕濕的 那些難以啟齒的漏尿困擾
健康「乳」妳所願!醫:遠離乳癌靠「三及早」!
每逢佳節胖三斤?營養師傳授5招,讓你過年享受美食身材不失控
新年預防成人三疾病 醫籲:別讓流感、肺炎、皮蛇上身
過年瘋爬山 內政部提醒有高山症狀千萬別勉強
醫病天地/喝酒取暖 小心適得其反
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天冷騎機車怎麼穿才保暖? 手別插口袋!把握「3關鍵」不挨凍
冬天喝酒可以暖身? 醫師:錯誤觀念
尾牙過量飲酒傷身 小心隔夜醉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這些病都跟久坐有關!身體「1特徵」罹病機率爆增
以油漱口助「排毒」?教授批:毫無依據的壞科學
穿鋼圈胸罩易得乳癌?無鋼圈內衣會讓胸部下垂、外擴? 醫師解析「胸罩迷思」
果汁好健康?可取代水果?專家呼籲,喝多恐增加死亡風險!
猜你喜歡
陳昇證實罹口腔癌 不捨35年髮妻「和夫人還有約定」
罔腰向高市衛生局自承:實未懷孕、超音波照非本人所有
禁用於食品還用!查獲黑心寶寶米餅工廠近500公斤
港媒報導 吳孟達今下午病逝 享壽70歲
長輩吞嚥退化易嗆咳! 營養師建議「高齡飲食準備3技巧」
嫌孝親費月給1萬太多!妻氣「公婆又不是殘廢」 網傻眼:自私
金莎要改名金莎「含餡巧克力」? 巧克力新制明年上路
如果有一天我們比寵物先走 遺物整理師告訴你遺留寵物的孤獨死現場
植物人奇蹟式甦醒 創世台東院為他辦畢業典禮
元宵節12大禁忌 別穿這色條紋衣、剪髮「一年都存不到錢」
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藥師為你說分明
理科太太賣維他命 衛局將約談
貴婦茶品牌TWG檢出農藥超標 近300公斤遭退運
充工業氮氣黑心米餅遭爆 醫師:恐有濃度不純、雜質風險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接任關渡醫院院長 發展健康社區
院長講堂/聯新醫院長張煥禎 社區醫療20年落實雙向轉診,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
余苑綺過年前發現癌症2度復發 肝臟和淋巴又出現癌細胞
你打了嗎?醫師列7大成人所需疫苗備足完整抵抗力
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比較安全? 專家曝背後真相:「這口味」最毒
藥品部分負擔至少40元?診所醫:三天藥才66元不符比例
罔腰自稱懷孕太荒謬 高市衛生局指傷害不孕婦女情感
醫師分享急診與鳳梨故事 玩笑稱「吃鳳梨一舉兩得」
肌肉量少也會影響心臟?研究:心臟病風險多81%
植物油逾5%不准叫巧克力 正名新制111年上路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醫病平台/一定要插鼻胃管嗎?高齡病人和家屬與醫師間的三方對話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我好喜歡住安養院」堅持送婆婆去,媳婦忍兩年不孝罵名,終於證明一件事
奈良美智訪台隔離期滿 檢驗陰性出關吃剉冰
你都幾點才睡? 神經科醫揭「愛熬夜下場」恐從內傷到外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