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自八旗文化《當大腦開始崩壞》,作者約瑟.傑貝利】
唯有運動能支持精神狀態,讓大腦保持活力。 —西塞羅(Cicero)
對許多人來說,生活方式干預競賽的頭號種子便是運動。但若知道我們其實缺乏確切證據,不免會讓人覺得意外。不過,在此存在著很難忽視的直覺性邏輯,所以我們只能說,身體活動造成的整體健康好處是非常可觀的;光是適當運動就能明顯降低血壓並改善心血管健康。而就是這些結果的回報,被認為會直接影響阿茲海默症罹患風險。
例如說,若在中年即有高血壓,患有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便會增加。反之,若血壓過低,特別是超過七十五歲後,患得阿茲海默症的機會也會增加。為什麼?原因不明。大部分證據皆指向血壓與炎症之間的關連(同樣又與小神經膠質細胞有關),但這到底如何助長蛋白斑、纖維纏結旋風與大腦災難?則仍然是個謎。
不過至少從實驗室中的老鼠試驗可以歸結出,在跑步機上運動可以降低蛋白斑與纖維纏結的累積。此小小的奇蹟被認為是因為一個名為自噬(autophagy,希臘語為「吞食自己」)的有趣細胞現象被啟動了—這是一種特殊的細胞管家,它會清除受損或不需要的細胞,並在汰舊後引入新細胞,這皆是適應和保護過程的一部分,用來協助神經元面對壓力並延長其壽命。因此普遍認為透過運動來刺激自噬作用,或許能暫緩腦細胞死於阿茲海默症的過程。
為了更進一步證實此說法,一個名為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蛋白質成為了此插曲中的主角。二○一○年十二月,賓州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員,招募了一百二十名平均年齡在六十七歲的人,讓他們一週三天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或簡單的伸展運動。令人驚訝的是,接下來的MRI掃描顯示,那些運動的人海馬迴的體積增加了百分之二,對該年紀通常會萎縮百分之一點五來說,是不算壞的結果。而此小小勝利中的中間人,看來便是BDNF—已知為可促進整個神經系統生成新神經元與突觸的分子。此外,由於BDNF會對神經元產生如此強大的效果,製藥公司現在也視它為很好的藥物選項,因此某些科學家異想天開地將它冠上相當滑稽的「大腦肥料」暱稱。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奇蹟或許還要數十年才會發生。因此目前我們不僅該决定是否要運動,還要知道哪種運動以及運動多久能讓我們的頭腦保持健康。關於此主題目前最詳盡的調查是二○一四年英格蘭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研究員所做的系統化評估,其標題為「運動介入對阿茲海默症認知結果的成效」,結果找到了數種方式能對阿茲海默症病患的認知產生積極成效。這些包括步行三十分鐘(每週四次,持續二十四週),騎腳踏車一小時(每週三次,持續十五週),或三十分鐘的劇烈健身操(每天,持續十二週)。對那些年事已高連步行都嫌繁瑣的人來說,溫和的移動如練習中國武術太極拳,似乎也很值得。
事實是,不論強度高或低的運動似乎皆有幫助。若要明確證實運動與阿茲海默症的關連,仍需更大規模的研究,並且這也不代表某人只靠運動便能避開此疾病。此類科學—流行病學—是關乎數百萬人的真相,而非個人—確實,祖父每天都花上兩小時健行。但一點運動或許還是值得的。
此份調查的主要作者亦是生活方式研究領先者納吉.塔貝(Naji Tabet),在我與他的電話談話中就強調了這點:「你不必去跑馬拉松,也不必一週去健身房三或四次,只要快步走就行了! 」比起其他方式,塔貝更著重以運動做為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當你看到一個剝奪某人人格與個性的疾病,一個蹂躪他們人生以及心愛人們人生的疾病,你不得不竭盡所有方法來應對它。」
塔貝亦觀察被稱為「超級老兵」(Ultra Vets)的健身狂熱者,他們是七十幾或八十幾歲仍持續規律運動的人(我工作的實驗室裡即有一人符合這項描述;他已八十二歲但尚未退休,才剛徒步跨越南極區)。當塔貝比較一群沒有記憶問題的「超級老兵」,與另一群年齡相仿但像你我一樣只有一般運動量的人時,他發現這兩個群體在認知技巧上並沒有差異。「如果你過度運動,」他說,「所得回報反而遞減。因此,只要做低強度的運動即可,持續進行對心臟、肌肉、呼吸系統有益的活動即可。即使每天運動幾分鐘都可能可以保護你。」
但我仍然懷疑,這怎麼可能?「沒有人確切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貝塔承認。「我的感覺是,運動有助於免疫系統對抗蛋白斑與纖維纏結的形成。此外,運動亦對情緒有幫助。並且我們知道憂鬱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更高,因此讓人們心情愉快或許有間接效果。」
雖然聽起來有點難以置信,但貝塔亦認為適度的運動不只具有預防效果,而是實際上可減緩阿茲海默症晚期病患的衰退。他堅持簡單的活動如拋球、平緩移動手臂與雙腿、伸展,都會有成效。換句話說,只要符合他明確且簡單的「持續不斷」之任何動作,都能達成某些成效。
帶著此信念並保持正面積極,我開始重新發掘一種全然不同形式的運動。
關於《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X人性X歷史,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
阿茲海默是這時代的全球流行病,影響著全球上百萬人。光是英國,就有八十五萬人經診斷罹有該病。此病帶來的衝突不只影響病患本身,也衝擊了病人的家人和朋友。2016年,阿茲海默已取代心臟病,成為英國和威爾斯地區致死原因的第一名,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和時間賽跑,要找出治癒的方法。
本書作者神經科學家約瑟.傑貝利(Joseph Jebelli)就是其中一名投入研究的人。他下定決心要拯救其他家庭,不讓別人經歷他所經歷的一切,所以他著手寫了這本書,解釋發生在自己祖父身上的事。《當大腦開始崩壞》講的不只是這疾病的故事,作者剖析檢視阿茲海默病症如何對人腦產生影響,並交織歷史及科學,極欲找出解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