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被笑」是多數人的心態,例如處在人群中,無法融入朋友聊天群,渾身不自在,被笑為「句點王」,為什麼呢?
清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詹雨臻研究大腦發現,怕被笑者閱讀嘲諷性質的笑話時,大腦的背側皮質紋狀體系統比一般人更活化,代表大腦進行較多的認知控制,忙著分析別人是否在嘲笑自己;另一方面,他們的腹側中腦皮質邊緣系統卻比一般人不活化,表示他們較無法透過閱讀笑話引發愉悅好笑的情緒反應。
詹雨臻表示,正常人聽到笑話會有開心的情緒反應,但怕被笑者無法融入,無法欣賞幽默,在大家都很嗨的時候,卻自己潑自己冷水,瞬間瓦解歡樂氣氛,被稱為「解嗨(high)」。
這項研究是全球首篇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技術來分析怕被笑者的大腦機制,研究成果本月初登上《Nature》子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國外研究顯示,有「怕被笑」、「解嗨」特質的人,約占總人口的2% ~ 15%,且英國和亞洲的比率較其他地區高。
詹雨臻指出,「怕被笑」多由後天環境造成,如幼兒時期與父母關係疏離、青春期受到霸凌、成年後遭職場霸凌等,讓怕被笑者的大腦認知管理與情緒的連結消失,所幸只要不是先天缺陷,消失的腦連結都可以透過訓練將它再度連起來,例如,多聽笑話、學會聽懂笑話等。
詹說,如果學校教育能針對「怕被笑」特質的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幽默感,讓他們學習用比較彈性、正面的方式解讀及感受幽默,並鼓勵多數人都學習不帶嘲諷的幽默,就有機會擁抱講笑話的快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