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近年泡溫泉成為養生休閒的熱門選擇。正確泡湯方式,應該從水溫較低的湯開始,每次不超過十五分鐘,泡湯時可以適當補充水分。用餐後和喝過酒後,最好間隔半小時至一小時後再泡湯。
古人從觀察中得知,泡湯可以令人神清氣爽,甚致許多記載認為有「療癒」效果。溫泉除了可以改善循環、消除疲勞、對於肌肉筋膜痛、關節炎不適感有些許緩解作用。「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中國文人認為楊貴妃白如羊脂玉的肌膚,也是拜經常泡溫泉所賜。
泡湯時最好結伴同行,增加泡湯安全性。雖然泡湯好處多多,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急性發炎或急性感染症、傳染性皮膚病、糖尿病、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是絕對不宜。泡溫泉易使血管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控制不佳的高血壓、心臟疾病、或曾經中風患者,泡湯前應先諮詢醫師,且泡湯時要小心,避免水溫過熱、浸泡過久,浸泡深度以低於心臟較適宜。
溫泉養生最重要就是要經常性、每次不需要太久,持續性泡湯才會看到成效,僅靠假日泡一兩次溫泉達到養生或美容目的似乎不切實際,長期堅持泡湯才會有養生效果。
泡湯需遵循基本步驟以維持清潔與健康。入浴前應先澈底洗淨身體。入浴前後應適量補充水分。依序足浴、半身浴、全身浴。入浴後有任何不適,請即出浴並通知服務人員。長途跋涉、疲勞過度或劇烈運動後,宜稍作休息再入浴。女性生理期間患有傳染性疾病,同時不能攜帶寵物入浴,入浴時間一次不宜超過十五分鐘,總時間不宜超過一小時。出浴後不宜直接進入烤箱。
從傳統養生觀點,經常泡湯的效果比較好,但北市聯合醫院皮膚科醫師李孟穗指出,原本有異位性皮膚炎、缺脂性皮膚炎等問題的人,不宜浸泡高溫的溫泉水,泡湯前不宜過度刷洗或去角質,泡湯時間不能太長、次數也不宜太頻繁。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