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永順/嘉義報導】
騎自行車運動蔚為風潮,但不正確的騎車姿勢常造成運動傷害,嘉義基督教醫院發現最近類似運動傷害案例有增加趨勢,骨科醫師遲維新昨天提出6項預防要領,強調建立正確騎乘觀念,才能享受自行車運動的生活樂趣。
遲維新表示,最近求診案例發現不少民眾騎自行車運動時,卻因雙手緊握手把,自行車坐墊高度又與自己身高不合,雙腳離地有一段距離,原以為是開心騎車運動,結果換來全身痠痛。
他說,騎自行車運動傷害包括上半身前傾時,人體部分體重必須由上肢承擔,當上半身前傾愈多、路面狀況愈差、前輪缺乏避震裝置或肘關節愈僵直時,腕關節長時間背屈並承受壓力,會出現手指及手掌麻木、疼痛的腕隧道症候群,且肘關節附近肌肉如用力過久,也會產生類似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症狀。
下半身部分,人體會陰部與坐墊間過多摩擦及過度集中的壓力,常造成坐骨疼痛或皮膚傷害。此外,受力最大的膝關節不斷重覆的伸直與彎曲,某些肌腱可能與突出骨頭發生大量摩擦而造成傷害,膝蓋骨過度承擔重量及股骨間過多摩擦而發生疼痛。
遲維新提出6項預防自行車運動傷害撇步:(1)調整坐墊、車把高度及距離,配合個人身材達到較理想騎車姿勢。(2)循序漸進、緩慢增加騎車距離。(3)不讓運動傷害逐漸累積,避免積重難返變成長期痛苦。(4)依路況及個人需求選擇最適合車款。(5)使用護腕、手套、護肘、衣褲等防護器材。(6)依個人能力選擇騎乘路況,避免較差路面,減少發生意外。
【2009/02/1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