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戴定國/譯寫】
大衛契梅德斯(Dave Chameides),一個不把任何東西扔進垃圾桶的人。別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我不想成為問題的一部分,而想成為解決問題的一部分,這是一般美國人都應該同意的。」
解決問題 從無消耗開始
怎麼解決?「先從無消耗開始。」不論是葡萄酒瓶、口香糖或披薩盒,他要不是回收就是存放在地下室,以此證明大幅減少家庭消費是可能的,希望可以激勵其他美國人效法。
此外,所有垃圾能夠回收的都回收了,或者整齊堆放在地下室。
無法回收的,包括食物之類的有機廢棄物,丟進他自己用蟲子做的堆肥裡。他用一個錫罐子來放有廢水的袋子,用放垃圾的罐子來裝其他的,他說:「我沒有想過哪種方法最好。」
面對鄰居 把嘲笑當樂趣
他的太太和孩子不參與他的計畫,所以可以免除這項挑戰,但無法免除鄰居的嘲笑。「我太太的朋友帶給我很多樂趣。」契梅德斯這樣說,所謂的樂趣可以想像是多少尷尬與掩飾不住的譏諷。「垃圾減量沒這麼難,我是非常平凡的人,只是把垃圾留在我家的地下室而已。」
買米秤斤 不帶包裝回家
契梅德斯對包裝的宣戰也延伸到家庭雜貨。他用秤斤的方式買米和豆子,放在容器內,「這樣就沒有額外包裝的問題,也比較便宜,」新鮮蔬果每周在社區的農夫市場購買。即使是耶誕禮物的包裝紙,也用漫畫書或其他可回收的紙張。
喚起關注 認真對待環境
「做這些事情,究竟為了什麼?」
如果有人仍要追根究柢,答案是他希望更了解自己的「廢棄物足跡」(在妥善回收下,依然不能避免的廢棄物產量),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他的部落格了解更多他詳細的「收破爛大歷險」。
「要嘲笑契梅德斯是很簡單的,但他認真對待環境的態度逐漸受到注目。」媒體開始大幅報導「永續大衛」。大部分美國人慢慢瞭解在路上亂丟垃圾是錯誤的,但就如契梅德斯說的,光是丟入垃圾桶,不表示垃圾就消失了,「你還得對它負責」。
大衛的無垃圾規則
●我製造、我處理
如果我製造了某些廢棄物,我必須處理它。如果我為我自己買某樣東西,我得處理它的包裝。希望推測它由什麼製成,如果它被丟棄將發生什麼事,而我該怎麼做。
●可回收、有價值
我製造的廢棄物,必須是可以回收的、保存的。回收仍可產生能量,並且創造廢棄物,因此如何估計回收的價值,將是一個重要因素。
●為健康、有選擇
為了健康理由,狗糞便、醫療廢棄物等不能保留,至少要注意和檢查它們的產生和處置方式的影響。
●食物戰、大關卡
食物是我奮鬥的項目之一,因為我有一個妻子和兩個女兒,她們不參與這個實驗。因為家庭時常要準備食物,我必須衡量將產生多少垃圾,並決定女兒製造的任何廢棄物,我要負責處理。
●有疑義、不丟棄
最後,我知道一定有灰色地帶(不管怎麼分類,總會有『其他』,無法回收,蚯蚓也不想吃的),我只能說,當有疑義存在,它是我的責任,我就把它們都堆在地下室裡。
【2009/01/18 元氣周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