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喝發泡錠會腎結石? 醫師:喝「1種飲料」更危險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生命智慧

看遍數不清的死亡 法醫:父母別替孩子製造更多煩惱了

50+

法醫楊敏昇。攝影/吳毅平
法醫楊敏昇。攝影/吳毅平

人為什麼而死?為什麼而活?關於人生的大哉問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曾與死亡為伍的人,更能珍惜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物。

51歲的新竹地檢署法醫楊敏昇,從業20餘年,曾參與過921大地震、國華空難等重大災難事件的驗屍工作。每天經手的,都是非自然死亡的遺體:自殺、意外、他殺和無法確認身分者。作為法醫,他不只幫每具屍體找出死因,也在大學兼課宣導生命教育。每具遺體,都是啟發生命的無言教師。

作為一個看過比一般人更多屍體與死亡的人,如何體會人生應該怎麼「活」?

看太多自殺案,孩子不必成功只要平安就好

楊敏昇的博士論文以自殺研究為題,實務經驗也接觸到許多自殺案件。他觀察,人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常是社會安全網層層漏接的結果。每個年齡階段,自殺的主因又各自不同:老年人多是久病厭世,中年人往往和債務有關,最令人唏噓的則是因感情問題、課業壓力而自殺的年輕人。

「我每年都會驗到至少1件清大、交大這種名校自殺的學生。」楊敏昇說。他曾幫一位跳樓的少年驗屍。這個孩子從小就是資優生,一路從國中保送到交通大學。但名校競爭激烈,過往總是第一名的孩子壓力愈來愈大,最終罹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

有天,少年出門前告訴爸爸:「爸,謝謝你的照顧,我要走了。」父親不疑有他,沒想到這一別即是永別,兒子在實驗室頂樓跳樓身亡。中年的父親坐在地檢署外,淚流滿面說不出話來。

「我不希望孩子考第一名,他只要平安快樂就好。」楊敏昇說,為人父母,總希望子女能走上光明的坦途。但選擇眾人眼中成功的路,也不意味人生就此順遂。他鼓勵不愛念書的兒子念護專,即使科科被當都沒關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人生進度,時間到了自然會找到一片天。兒子後來也順利畢業,考取護理師執照。

爸爸在大學教書,孩子卻讀五專,是否會感到有些遺憾?楊敏昇並不這麼想。他認為,孩子不一定要念名校,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徬徨時,大人可以從旁引導,但不要代為決策。

他想告訴50+的家長們,每個年齡都有自己的煩惱,「我們不需要為孩子製造更多的煩惱。」

面對年邁的父母,保持「厚養慎葬」的精神

身為法醫,最艱難的時刻是驗到自己熟識的親人、朋友。「做了法醫,才發現自己的親朋好友真的很多。」楊敏昇開玩笑說。他曾在解剖台上驗過自己的學生、表哥,甚至幾年前爸爸過世時他也在相驗室。

看著學弟為遭受車禍意外的爸爸「開腸剖肚」,楊敏昇表情鎮靜,心中卻百感交集。做筆錄時,他忍不住放聲痛哭。即使是專業人員,在那一刻也只是個平凡而悲傷的家屬。

失去了爸爸,楊敏昇花更多時間陪伴81歲、輕度失智的媽媽。他工作繁忙,最高紀錄曾在法醫工作外,同時在3、4間大學兼課。現在他晚上絕不排課,每天回家陪媽媽吃晚餐。儘管母子之間的話題幾乎日日重複,他仍欣慰自己還有時間和媽媽相處。「如果我不回家吃飯,媽媽還會問我是不是不愛她了。」

他主張,對待父母應該要「厚養慎葬」。厚養的不是金錢,而是陪伴老人家的時間和心意。不用百依百順,但要趁父母在世時盡量對他們好。「有緣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不是過一天算一天,而是過一天賺一天!」楊敏昇說。

「慎葬」不是舉辦浮誇的葬禮或花大錢買墓地,而是給予家人足夠的時間和死者好好地道別。近年來台灣有股簡葬的風氣,主張「人過世後什麼都不需要」。對此,楊敏昇有不同的看法。「失戀都要6個月才能淡忘,何況親人的死亡?」透過參與儀式、走訪實體的墓地,家人可以沉澱悲傷的心情,逐漸回歸日常。

他舉例,朋友夫妻的小女兒因為醫療疏失過世。爸爸認為女兒未來無人參拜,骨灰直接撒在樹林即可。但太太堅持反對,夫妻就此產生心結。楊敏昇勸他們將骨灰罐先放在公墓納骨塔,真的要撒葬也不急於一時。想起女兒,隨時可以去祭拜。這對夫妻後來和好,一家人常帶兒子去看妹妹,將悲傷轉為凝聚家族的力量。

現在很多人追求環保簡單的花葬、樹葬。記者邱瓊玉/攝影
現在很多人追求環保簡單的花葬、樹葬。記者邱瓊玉/攝影

楊敏昇強調,辦喪禮不需要花大錢,只要在能力範圍內做到圓滿即可。以佛教喪禮為例,請師傅誦經或放錄音帶都可以。摺紙蓮花、燒金紙,都是分散注意力、減輕悲傷的方法。過度追求簡單,有時反而有違人情。「中國喪假只有3天,你還來不及失落,遺體就火化了。」給自己足夠的時間悲傷,也是復原的必經之路。

遺體修復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人會質疑,人都走了,為什麼還要打理外表?其實遺體最後的表情,會一輩子留在家人心上。楊敏昇的團隊修復過一具遺體,死者女兒轉述,媽媽當年不顧眾人反對嫁給外省老兵,夫妻感情很深。爸爸看到媽媽漂亮的臉被癌症病魔侵蝕,一直非常難過。

修復完成後,90多歲的先生緊握著太太的手。在生命的終點,他終於留給妻子一張好看的臉。遺體修復不只是把軀體恢復原狀,更是修補家屬破碎的心情,讓他們能放手與摯愛告別。

看過無數死亡領略的人生道理:避免不必要的爭執

看過了這麼多死亡,悟出了哪些活著的道理?「愛惜生命,真的。」聽起來平凡無奇的結論,楊敏昇卻說的語重心長。

他說年輕氣盛時,總仗著自己有理,不怕與人衝突。年紀大了,反而愈來愈常瞻前顧後。開車時遇到飆車族,就停到一旁讓對方經過。有人狂按喇叭,以「您先請」取代三字經。不是因為膽小,而是知道不必要的爭執只會傷害自己。「我的命跟他不等值!」楊敏昇開玩笑的說。

有回,他和家人聚餐,孩子們在騎樓上玩耍。一位年輕人騎著機車駛來,差點撞到孩子。對方有錯在先,卻還滿口髒話,語帶恐嚇。楊敏昇不回嘴,反而向他道歉:「不好意思喔,造成你的困擾。」隨後記下車牌,事後再向警局報案。確保當下家人安全無虞,也讓對方知道自己犯了錯。

「人跟人之間很多事情是講情不講理。你有理,但當下退一步不會怎麼樣。」楊敏昇說。看過太多人為了不值得的小事丟了性命,他認為,人生不必爭一時的勝負。平平安安、好好活著,就是最大的成功。

「人只要有心跳,就很美了!」這是一位法醫對生命的哲學詮釋。

原文:看遍無數死亡的體會 法醫楊敏昇:父母們,別替孩子製造更多煩惱了

自殺 壓力 失智 教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