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劉雅芬早年相當抗拒器官捐贈,直到一對父母決定捐出孩子所有器官,希望其他人替孩子活下去,讓她體認死亡無法改變,卻能透過器捐賦予生命價值,從此投入器捐勸募行列。
衛生福利部今天舉辦第12屆優秀器官勸募機構暨人員頒獎典禮,共有57個機構及個人獲獎;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表示,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7年來將器捐人數從民國91年不到100人,攀升至去年的327人,受惠人數也從每年200多人增至去年858人,這些成績的背後,默默付出的機構與人員功不可沒。
獲表揚的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長劉雅芬從事器捐相關工作超過9年,她坦言,早年器捐風氣還不普及的年代,即便她身為護理人員,對於器捐這件事也難以接受,尤其身為加護病房護理師最不願看到的就是患者走向死亡,卻沒看見受贈者的重生。
直到有一天,加護病房送來一名19歲車禍受傷的女大生,到院時腦幹幾乎沒有任何功能,瀕臨死亡,當時女學生父母了解孩子病情後,縱使哀痛,仍表達想捐贈器官的意願,認為人過世後剩下的只是一副「臭皮囊」,透過器捐就像延續孩子的生命,由其他人繼續替寶貝女兒活在這個世界上,毅然決然捐出所有能捐的器官。
劉雅芬說,這對父母的想法在她心中投下震撼彈,也讓她體認到若是醫療已改變不了患者走向死亡的結果,透過器捐或許能讓這份生命更有價值,讓更多家庭重生,從此對器捐改觀,投入器捐勸募行列。
這些年,最令劉雅芬印象深刻的是一名11歲罹患惡性腦瘤的男童,她回憶,那名男童因腦部長滿惡性腫瘤,導致癲癇頻繁發作,多次進出加護病房,醫師宣判男童病情已邁入末期。
當時男童因腫瘤壓迫部位愈來愈多,漸漸喪失視力,男童媽媽說,從孩子失明那天起,她再也沒看孩子笑過。她心想,如果器官捐贈可以幫助其他孩子的漆黑世界變成彩色,孩子一定也會很高興。
劉雅芬說,男童媽媽最後選在象徵「我愛你」的5月20日在病房替孩子辦了最後一場生日派對,放滿照片、氣球、玩偶,並在親友陪同下撤除孩子的維生系統,捐出眼角膜讓其他人替孩子繼續探索這個世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