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眼庫致力勸募眼角膜,成立4年,就讓眼角膜捐贈量翻倍,促成衛福部預告修正「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將「眼角膜移植以65歲以下者優先」刪除,讓老人家接受移植不用再久等,新制最快明年二月上路。
台灣國家眼庫醫學主管、台大眼科部角膜科主任胡芳蓉指出,過去台灣眼角膜捐贈量每年不到220例,等待眼角膜移植的病人都得等一年以上,約六成病人得靠國外進口眼角膜。但飛機上的抖動多少會影響角膜內皮細胞,且從眼角膜摘下至送到台灣,進口眼角膜得經過7到8天以上,不如國內摘下3到4天,即可讓病人接受移植。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副執行長劉嘉琪表示,大愛器官非常珍貴,要使器官發揮最大作用,應由年輕人先移植,可以用得更久,對社會生產力也比較有貢獻,才會有「眼角膜移植以65歲以下者優先」的規定。
衛福部自103年成立台灣國家眼庫,在胡芳蓉帶領下,推動不摘眼球改摘眼角膜片,取代摘眼球再取眼角膜,另準備義眼及義眼片,避免捐贈者眼睛鬆垮,讓家屬更願意點頭器捐。
此外,要求後端嚴格篩選眼角膜捐贈品質,不讓眼角膜受到汙染,降低受贈者移植後感染風險;也說服衛福部於去年放寬摘取眼角膜的人力資格,不再只限移植醫師摘取。4年來的努力,眼角膜捐贈量每年維持500例,八成病人都能在三個月內接受移植。
在台灣國家眼庫與器捐中心的努力下,衛福部去年召集眼科醫師研擬修正眼角膜移植辦法,決議將「65歲以下者優先」條文刪除。
胡芳蓉說,需眼角膜移植者,除了外傷與先天性眼病變病人是年輕族群外,內皮細胞失養症、白內障等眼內手術造成的內皮細胞受傷,多以老人為大宗。她看過64歲病患,登錄移植不到幾個月,排序就往後,「這樣怎麼公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