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身心障礙者在長照機構感染COVID時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

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

我的孩子是一個中度身心障礙者,長期居住在教養院,接受專業人員的悉心照顧。

今年5月下旬的某一天,突然接到教養院老師通知,我的孩子確診COVID-19的消息。接到這個消息不僅讓我大吃一驚,更令我感到恐慌,我的孩子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在教養院裡過著群體的生活,我很擔憂也很煩惱該不該讓他回家?畢竟我與內人都已經九十幾歲,家裡也沒有適當的、可以讓他隔離的地方,也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可以照顧他,我完全沒有把握讓他回來是否會更好。

我與教養院的老師聯絡,了解一下孩子的狀況如何,有沒有需要更多的協助時,老師很明確的告訴我,確診者不能外出,必須在院內接受隔離治療,避免擴大傳染的可能性。頓時之間,我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可以放下,因為我可以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教養院裡的老師們照顧,他們每天向我回報孩子的身體症狀,接受什麼藥物治療,觀察監測血壓、血氧、心跳、呼吸等生命徵象的數據是否有太大的變動,家長也可以透過視訊方式看到孩子的狀況,減少口述上不確定性的疑慮。幸好有老師、護理人員的悉心照顧,孩子復原的很快,心肺功能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也沒有伴隨而來的後遺症。

對於這個事件,不單單是身為父親的擔憂,當時,我也是這家教養院的董事長,我的責任更加重大。

我的孩子算是教養院第一波確診的病患,當時大家都沒有照顧確診的經驗,照顧者要如何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護好自己不被傳染,減少身心受到相當大的壓力與威脅。我很感謝教養院的院長領導有方,除了依照指揮中心跟地方衛生主管機關的指示外,安排教職員接受在職訓練與實務操作,提前佈局模擬院內如果出現確診者時,應如何做好隔離與安置的方案、如何在有限的人力運作下,精準的將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先做適當的隔離,避免擴大感染的風險,妥善安置確診者接受嚴密的監控與照顧,以及未感染者的健康管理、作息的活動範圍,都需要很嚴謹的規範。院內環境的消毒也要落實,疫苗的施打也不能中斷,才不致發生更嚴重的群聚事件。

照理來說,因為疫情嚴峻時期,服務對象不能定期返家,所以我的孩子不可能由家庭傳染而回到教養院。我判斷極有可能是教職員們因為每日上、下班,在返家途中、或是受到同住家人的傳染,將病毒帶進教養院內。因此,我要求每位教職員每天進教養院前,都必須先做快篩,確定是陰性的人才能來上班。這樣的要求的確很辛苦,除了教職員必須承受做快篩的不適感之外,在當時全台都面臨快篩試劑不足的窘迫情況下,我們必須向外界募得更多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幸好許多愛心人士透過多方的管道為我們提供試劑等防疫物資,才得以確保大家的健康與安全。

當然,院內的疫情絶對不可能流行一波就結束,隨著疫情升温,也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不僅服務對象、教職員的確診數也屢屢攀升。幸好大家累積的經驗與抗壓性,已能逐漸應付每一波疫情的降臨,讓我們的教養院得以平安、從容的應對,確保每一個人的健康。

照顧者 感染者 確診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