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竟是50歲後這個能力最先下降所導致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視病如親、侍病如親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聽健康

00:00/00:00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長期照護」。一位脊髓受傷導致四肢癱瘓的病人女兒寫出對長照醫療團隊「視病如親」的感恩,同時也由衷感激外籍看護「侍病如親」,並呼籲台灣社會對後者給予他們應得的感激與對待。一位負責國內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長照學者呼籲社會對長照資源的重視以及共同與非血緣關係人一起合作的重要性。一位醫學中心護理顧問提出同理心、全人全程關懷照護、團隊到家好照顧、醫病關係有愛相隨的美麗新世界。

我的父親是長期照護了40年的脊髓損傷病患,藉這這個平台我要很誠懇地向每位醫療人員以及外籍照護員致上最高敬意與感謝,謝謝你們的「ㄕˋ病如親」,台灣有您真好!

我的父親在40年前發生車禍,在當時受到醫院各科團隊相當細心且專業的搶救,當時年幼的我只記得我常常在醫院舊院區的手術室等爸爸,所幸搶救後爸爸得以清醒,卻也半身不遂,頸脊髓第五節以下沒有反應,從一個健康的正常人變成一個24小時需要依賴他人的被照顧者。對於病患來說,的確是個晴天霹靂的心路歷程及心理負擔,當時的醫療狀況,台灣這樣的脊髓損傷患者不多,因為治療的過程很長,所以醫療費極其龐大,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經濟的負擔可能更甚於心理負擔。

但所幸的是,爸爸當時的復健科主治醫師陳醫師對於病患的照護及家屬的關心,讓我們家得以彼此扶持地維持下去,甚至我們兩家也變成了好朋友,在陳醫師至日本之後,還是持續地保持密切聯絡,並且介紹離我們家很近的醫院的于醫師,讓爸爸延續良好的治療及追蹤。

1996年台灣開辦了全民健康保險,在同樣的治療之下可以減輕經濟的負擔,對於我們這種重大傷患長照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大福音;1998年台灣推動老人福利到演變成2007年的長照1.0政策,現在的長照2.0,讓我們受到更完善的醫療品質,對於年紀漸長的爸爸不用一直坐輪椅進出醫院,讓家醫科的沈醫生及楊護理師進入我們的家庭場域,以最小的移動取代以往的勞師動眾,這真的是非常的貼心及必須的醫療,沈醫師跟楊護理師對於爸爸的照護跟互動真的猶如親人般的相處,在爸爸住院時還不時地來探望,並且在出院後也給予相當實用的治療及建議,不用一直跑大型教學醫院,離家近的社區型醫院對於我們家庭反而是更好的幫助。

這40年來我們真的體會到台灣的醫護人員其實有不少人很努力地在維持良好的醫病關係,之前在醫療教育體系上班的我,常聽臨床醫師的經驗談,醫生真摯的「視病如親」真的很不容易,也是在與病患家屬之間不斷的碰撞、跌倒與重建,慢慢走向信任與互助。

想當然,我們家也認真參與台灣照護員的歷史,在爸爸受傷後,我們都是聘請台籍看護,

1992年台灣開放外籍看護工之引進,這對於長期聘僱台籍看護員的我們,相對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開啟了我們長達30年菲律賓腔及印尼腔的中英文對話模式,他們代勞非常多的照護勞務,他們背著自己家庭的期待及經濟負擔,到這裡人生地不熟地埋頭工作,這中間有苦、有笑、有淚,但不管如何,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在我們求學及就職的過程中,就像另一個家人照顧著我們的爸媽,直到近年的疫情爆發,直到我們接手由自己照顧,才慢慢體會到他們工作的困難及辛苦,他們做了很多我們為人子女該做的事情,這是另一種「侍病如親」。之前香港電影「淪落人」的預告,就深深打動我的情緒,這種病人跟外籍照護員的互動,真的就是我父親的寫照,這些可愛的外籍照護員其實豐富了我們家庭,也填補了部分空缺,而且不辭辛勞、千里迢迢地來到台灣,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當然,也有很多的心理層面工作是他們完全無法取代的,這個部份很希望病患家屬們真的要同理病患,畢竟我們才是病患的家屬,也不要讓外籍照護員承受太多。每個人都有辛苦的一面,互相包容與幫忙,才是台灣最美的風景。

同樣的發音,出自醫療人員的「視病如親」在台灣普遍得到社會大眾的激賞,但是出自照護人員,尤其是來自千里迢迢的外籍看護的「侍病如親」卻因為文化語言的不同,而在有些家庭得不到他們應得的感激與禮遇。這是我們社會應該要有的改善。

參考資訊:

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

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中央健保局

衛福部長照專區

照護員 外籍看護 長照資源 治療 心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