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病人們可以幫助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要當合作的病人

醫病平台

醫病平台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可說是「醫病平台」成立以來最希望達到的主要目標:「促成社會更了解醫師與病人的互動,彼此因為互相了解對方的看法,而改善醫病關係。」一位資深醫師教授分享自己如何透過多年與病人的互動,逐漸領悟如何跨過醫病鴻溝的心得;一位中生代醫師除了贊同「老師的文章」,並坦然道出醫師不應該再強調專業的「剛強」,而應該運用老子「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最後一位本身又是病人,又是醫師的女兒、醫師的夫人,以其作家的手筆描述她做醫師的父親直到生命的末期還在行醫,並且變成病人以後,還以「做一個合作的病人,幫忙養成好醫師」的態度自許。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台灣社會對醫病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國第三級警戒聲中,我只要宅在家,做好家人和個人的防疫基本功,就是對人類盡到了一份責任。對於曾經救過我生命的白衣「聖戰士」們,他們還在前線,冒著極大的風險守護著我們的健康,謹在此遙遙寄予感謝和祝福。

我今年將近七十歲,六年前第一次罹癌、四年前第二次罹癌,治療加上各種檢查和追蹤,還有各式各樣的因治療引發的副作用和症狀,就算不是「纏綿病榻」,也可說是一位患有重大傷病的「醫院常客」了。

幸運地存活下來,且在武漢肺炎肆虐的現在,我的追蹤檢查已經屬於「非必要、不需進去大型醫院」的輕症者了。

我的先生是一位七十七歲的退休醫師,鑒於自公立醫院屆齡退休、在自家開設健保門診已經又屆滿十年。這期間身體狀況不斷,進出醫院找晚輩醫師檢查看診,儼然成了生活中的日常。這樣一邊當醫師、一邊當病人的十年間,自家診所的病患不是比我們更年長的長輩,因重聽、聲啞等等老毛病來求助的,要不就是過去的小小朋友帶著他們的下一代來跟「醫師爺爺」諮詢的,純粹是一位「服務鄉梓」的老醫生了。

自我評估了一陣子,以醫學專業服務社會45年,克盡職守、沒有超凡的成就,至少也善盡了一位醫師的職責吧?便下定決心,要在2019年的年底徹底退休。豈知人算不如天算,公告周知後不到兩個月,武漢肺炎席捲全球!打亂了所有的退休計畫。

有感於我的先翁和先父都是在六十之齡遽然去世,且都是在醫師的崗位上,六十歲!實在是太年輕了!認識的許多先輩都是「看診看到『倒下』」,留給家人無限的遺憾和不捨。也不免臆測:如果預知死亡紀事,你要如何安排自己最後的一段路?

回想先父生命最終的遺言,雖已距今四十年前,仍令我難忍悲泣。先父逝於「主動脈剝離症」。

某一天在為病人診治時,一陣突如其來的胸痛而短暫昏厥,清醒後雖沒有特別的不適,但自己心裡有數,便和家母兩人準備妥當,聯絡好專家學長,包車赴台北的私人大醫院,但因是連續三天的假期,住院的兩天半中院長學長並沒有出現,主治醫師只安排了點滴和幾項檢查,所有的檢查都需「空腹」,由更年輕的住院醫師進行例行性的問診,諸如:「阿伯,有聽到我嗎?阿伯請你從一數到二十……」父親極其虛弱,但雖閉著眼睛卻很清楚地配合問答。年輕醫師一下敲敲胸膛,一下按壓肚子,問:「會痛嗎?怎樣的痛法?」 「如果1分到10分的痛,你現在的痛算幾分?」為了做檢查不能吃東西,人已經夠虛弱的了!我和媽媽焦慮不堪,也都食不下嚥。我甚至覺得這些問診簡直荒謬!爸爸仍然閉著眼睛平靜的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成熟的好醫師。」 「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

住院第二晚確認明天早晨要做哪幾項檢查,我離開醫院留下媽媽作陪,爸爸依然閉著眼睛跟我說:「該吃的時候吃,該睡的時候睡,該做的事就認真做。」我調皮地回他:「Yes Sir!」

沒等到天亮,凌晨三點,爸爸主動脈瘤破裂,搶救不及。媽媽痛心之餘提出希望解剖:「他自己是醫師,請讓他看看自己的死亡診斷吧。」終究,醫院十分驚惶,誤以為家屬要掀起醫療糾紛興訟,媽媽一再表示別無其他目的,院方還是指派公關來安撫:「人死不能復生,請節哀、請保重……」媽媽接受了死亡診斷書所寫的「心肺衰竭」,誰的死亡不是心肺衰竭這個結果呢?

孀居四十年的媽媽謹記著爸爸最後說:「醫師就是這樣養成的啊,一個一個病人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成熟的好醫師。我現在不是醫師了,現在要當一個合作的病人。」感到一絲欣慰。

如果,能在身體狀況還好的時候好好的把後事交代清楚、好好的規劃一份心安理得的退場方式,光榮謝幕,實在是令人嚮往的境界。

退休 主動脈瘤 醫病關係 醫療糾紛 醫病平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