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多吃魚好健康?他吃到腎功能大降、貧血!應該少吃的大型魚有哪些?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醫改會 關懷醫療環境、串起監督力量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訪】

 

 

醫改會創會人張苙雲(中)與基金會一群夥伴共同打拚。
圖/記者陳柏亨、黃義書攝影、醫改會提供 
醫改會創會人張苙雲(中)與基金會一群夥伴共同打拚。 圖/記者陳柏亨、黃義書攝影、醫改會提供 
「面對健保實施後,台灣醫療環境快速崩壞,我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一群關懷台灣醫療環境的社會學者,從2001年起開始在醫療專業的領域中,提出針砭;這一群沒有受過臨床醫學訓練的素人,一連串發聲都足以撼動白色巨塔,並引起社會各界的注目。這一群人卻從來沒有想過,14年後可以獲得醫療奉獻團體獎。

一通電話 開啟改革之路

改革,得從14年前的那通電話談起。

那年任教於政治大學的劉梅君教授,正因本身經歷醫療疏失而有喪子之痛,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苙雲一通電話,拋出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該做點什麼,化解醫病委屈?」開啟了台灣醫療改革之路。

不過,張苙雲差點連成立基金會基本門檻的1千萬元都籌不出來,草創初期員工只能與他人共用辦公室,也曾經歷赤字預算,如今基金會儘管勉強收支平衡,而且多年來基金會仍一直堅持不向政府申請經費,維持倡議團體中立的色彩。 

目前,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六名專職研究員中,沒有人有臨床醫學背景,現任董事長劉梅君是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執行長劉淑瓊任教於台大社工系,創會董事長張苙雲則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博士。這群學社會科學的人,到底有什麼本事引起醫界的震撼?

踏第一步 催生藥袋標示

藥袋改革是醫改會的成名作,現在的藥袋標示就是當年基金會努力而來。
圖/記者陳柏亨、黃義書攝影、醫改會提供
藥袋改革是醫改會的成名作,現在的藥袋標示就是當年基金會努力而來。 圖/記者陳柏亨、黃義書攝影、醫改會提供
催生藥袋清楚標示,正是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的成名作。那時,為了喚起民眾關心藥袋標示,同時收集藥袋資料,基金會舉辦寄藥袋抽大獎活動,2006年要求政府應公告標準處方箋,2009年公布藥袋標示大調查,一連串的活動,終於促成衛生署(現已升格為衛生福利部)在2010年公告藥袋13項標示。

藥袋標示只是第一炮,醫改會陸續在2003年揭露台灣手術同意書過於粗略,2004年要求各醫院改善病歷取得流程,2005年公布全國手術同意書大調查,2006年揭露醫療費用收據亂象,2007年增取合理醫事人力勞動條件,更創造出「血汗醫院」一詞;近年在健保改革、國際醫療等議題,都可以看見基金會的影子。

成立14年 沒有一天反醫

圖/聯合報提供
圖/聯合報提供
回顧醫改會成立14年來,他們著墨的議題正如藥袋標示一樣,主題雖小,卻都具關鍵角色。例如要求醫療收據明細清楚,醫院要提供完整病歷,要求手術同意書務必完整,這些醫療改革其實都不是驚濤駭浪,但卻能掀起漣漪持續擴散。

不可諱言的是,「醫療改革」這四個字何其沉重,基金會背負不少「仇醫」罪名,認為基金會是衝著醫界而來的;「其實我們沒有一天反醫。」劉淑瓊說,基金會不是站在醫師的對立面,而是希望讓醫界清流發聲。

張苙雲強調,基金會針對的是政府、醫院、政策,而不是醫師個人,「我們的發言從來沒有仇恨,而是就事論事。」從醫改會關注的議題來看,這14年來所促成的改革中,除了藥袋標示、手術同意書、醫院收據、解除健保卡鎖卡之外,他們也針對醫院人力評鑑、醫師納入勞基法、醫院零暴力等關於醫師人權議題上發聲。

不為個人 保衛醫療生態

劉梅君說,基金會一步一腳印,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我沒辦法說,過去台灣如果少了我們會怎麼樣;但我相信,當初台灣沒有醫改會,醫界就會缺乏監督的力量,台灣的醫療勢必會更加崩壞。」

「我們不是為了個別醫療人員,而是整個醫療生態的健全。」張苙雲語氣堅定地說,台灣的醫療改革,未來仍在持續著。

【2014/10/31 聯合報】

健保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