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醫療奉獻獎/屏基原鄉團隊 服務山區 超越醫療
巡迴山區醫療 62年不間斷
1953年,挪威傳教士來台宣教,當年只因為「有一個百廢待興的地方需要醫師」,挪威的醫師就到屏東服務,「沒有人,我們就來,沒有醫院,我們就設」,於是有了屏東基督教醫院。
不過屏基不只是屏基,1957年,醫院看見屏東山區部落需要,進一步成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開始前往霧台、好茶、牡丹等山地部落義診,從此點燃了山地醫療的薪火。
老屏基人回憶,當時連馬路都還沒開到山上,政府資源也還沒送進山裡,但屏基的醫護人員早已揹著醫療用品走8、9個小時,到山裡義診。
直到現在,屏基的專科醫師仍每周上山,交通工具雖從早期走路進步到開車,山區路況大幅改善,但是醫師上山的身影從未缺席。院長余廣亮記得,2009年莫拉克颱風,一位上山支援的屏基醫師被困山區,三天後才得以搭怪手渡河下山,但這些歷險不足以讓他們打退堂鼓,因為山裡還有需要他們的人。
服務進化 擴及送餐、長照
這樣的精神延續至今,進入廿一世紀,這個「山地巡迴醫療服務隊」已蛻變成「原鄉工作團隊」,整個團隊多達70多人,服務範圍從醫療到獨居送餐、接送、復建、長照,再到預防保健,甚至連房屋修繕屏基都協助,余廣亮說,所有服務一開始以醫療為出發點,但逐漸超越醫療,甚至與社會企業合作,一步步做政府無法做的事。
說到這裡,余廣亮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他舉屏基在三地門鄉新設的地磨兒生活機能中心為例,這裡並非復健中心,也不是為治療而來,而是提供活動筋骨、聊天的場所,就像是山區的運動中心,社區民眾可免費使用,過去很多人不痛不看病,但是透過機能中心,鼓勵他們走出家門運動,多活動就能延緩疾病、老化。
部落家庭托顧 延緩失能
「這是從一甲子前的巡迴醫療,一步步進化的服務」,屏基依舊是屏基,但是醫院服務愈來愈多元,他說,在原住民文化中,更重視的是連結,所有服務都應該從這裡思考,包括日照、家庭托顧等,都在部落發展,也逐步受到部落肯定。
例如醫院在部落推動的家庭托顧服務,目前在原鄉有八個據點、80個長輩參與,65歲以上長輩在家托服介入一年後,每人平均花費從一萬五千多元降至三千多元,甚至有老人因此改善症狀,達到延緩失能目標,屏基因此榮獲2018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銅獎。
看到個案改變,「很欣慰自己一直在這裡服務」,在山區服務的護理師莊玉美說,記得有位原住民VUVU(排灣族對老人家的稱呼),因為酗酒,家人不管他,有一天訪視時,發現他裸身在家、家裡全是酒瓶、電鍋還有黴菌,家人根本放棄他了。
後來把VUVU送到日照中心,生活慢慢改變,不但精神變好,還戒酒,連家人都驚訝,讓莊玉美深感日照中心對部落的重要。
另外還有一位行動不便的身障者,長達17年沒出門,到了機能中心一開始還說「我才不要來」,後來在旁人鼓勵下,終於走出家門,狀況大為進步。
原民門診 免費專車來回
家住霧台的盧淑芳是屏基個案管理師,對醫院在山區提供的整合性服務感觸最深,她記得小時候曾被毒蛇咬傷,在山上簡單處理後,父親載著她下山往屏基衝,對原住民而言,屏基就是最親近的醫院,沒想到自己也成了屏基人。
她說,距離是山上人看病最大的難題,以前念書時,從平地要回到山上的家,至少要轉四趟車,就算是現在包車下山,車資也要一千多元,但醫院的免費巡迴醫療專車在山區部落跑了廿多年,讓人感動。
目前醫院設有原住民特別門診,可透過原住民護理師的協助及翻譯,找到最適切的醫師,有時VUVU還會看好車次時間,看完病,先繞到醫院附近買菜,再搭車回部落,可見醫院服務早已融入他們生活。
經費沒在算 純為服務山地
推動山地巡迴醫療數十年,醫院每年大約投入多少經費?余廣亮笑得尷尬,他說真沒仔細問過,因為做這些並非算計成本多少?或賺錢與否?「只是想延續當年宣教士的精神」,「哪裡需要、哪裡去」,因此屏基始終致力於國際醫療及山地醫療,回應他們的需要。
他以人的身體形容,人體有些地方是硬骨頭,有些地方是軟肋,這樣才協調,就像一生,有時候要努力賺錢,有些時候要做不為賺錢的事,才不至於太畸形,醫院也是如此。
這是屏基的第13座醫療奉獻獎,今年醫院打算包一輛遊覽車北上,把所有的榮耀分享給所有穿梭山區部落的屏基人。
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別報導 團體獎
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
立案時間:
民國53年10月5日
團體屬性:醫療
經費來源:醫務收入及民間捐款
成員:
約70多人,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照服員、個案管理師等。
工作內容:
從醫療到復健、長照、巡迴醫療車接送、預防保健、到宅服務等整合性服務。
宗旨:
藉著神的愛與能力,經由醫療等服務,恢復人的健康與尊嚴。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我的經驗/心跳高達180幾下 直奔醫院一次處理2種心病
專業觀點/WPW症候群 建議手術治療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影/30年已捐上億 離島狂醫大病暴瘦今再宣布遺產全捐公益
醫病平台/正向解決問題,會幫助我們往前邁進忘記煎熬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身歷其境才真的體會病人苦痛…當泌尿科名醫成了攝護腺癌患
冷漠前輩澆熄行醫熱忱?選錯專科的醫師其實不是少數
醫病平台/以病人角度來看急診檢傷
醫病平台/急診病人,不得不知的檢傷大小事
專業觀點/年長者、肌少症都要補充高蛋白飲食?營養師:這3種人不適合
我的經驗/如何誘導長輩吃進營養?食物可以這樣這樣調整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什麼才是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
醫師其實不是神 那些殘酷醫療照護現場下受傷的醫者
醫病平台/下一秒忘記我在哪? 5種人易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肝淨推手簡榮南 幽默衛教 圈粉病人
醫病平台/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
醫病平台/快速醫療中的慢與效率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開刀開一半,闌尾炎發作!忍痛開完自己也躺在同一開刀房
醫病平台/一條褲劇團《長夜守燈》 疾病敘事的當代樣貌
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
醫病平台/當醫師變成病人時,醫師的生病故事 — 骨質疏鬆症
我的經驗/術後視力又模糊 白內障復發?
專業觀點/復發性白內障 每人發生時間不一樣
光靠觸診就診斷出白血病!「抓病的柯南」黃富源:病人不是醫師的資產,是醫師的老師
醫病平台/從受傷經驗談「中西合璧」的好處!
醫病平台/生過病的醫生會是更好的醫生!
醫病平台/以人為中心的實證醫病共同決策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壓力引起泌乳素過高 醫師:「妳根本不是女人」
猜你喜歡
暖暖包用完不要丟! 基隆家扶無限期回收 棒球場有妙用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跌倒住院健康續惡化 前總統陳水扁母親94歲辭世
歷經低潮,曾寶儀花十年才懂的人生醒悟: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鍾沛君自曝長輩不贊成公布病情 兩原因讓她坦然說明
先蓋毛毯還是蓋棉被?哪種材質最保暖?專家教「三明治蓋被法」超溫暖
整理包/全台嚴重血荒!你也可以救人 捐血資訊一次查
美國牛舌驗出弓蟲感染 逾1公噸遭邊境攔截
掉髮、鼻炎好不了…這13種狀況都是鋅不足 醫師教你缺鋅吃什麼
扁媽跌倒後健康惡化病逝!「跌倒」為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這5招預防
一張圖看國內血荒多嚴重 高雄捐血中心最慘
你是吃魚油、還是吃心安?營養師、藥師聯手提5大挑選原則破解選購迷思。
早退回台灣豬標章!「肉多多」出示巡檢單自證清白
院內感染+本土案例 醫院評鑑「今年評定了」估7月評鑑
台灣豬標章已查核2千多家 家樂福等60多家下架
外科醫師變網紅擁34萬粉絲!江坤俊寫診間日記:遺憾的故事,能讓更多人不再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