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白錫鏗、張弘昌、李奕昕/台中報導】
瑞典一所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時,赫然發現解剖台上躺著不是別人,而是他們敬愛的老師,這名老師做到生前「言教」、死後「身教」令人敬佩。
醫學院學生解剖前,需到捐獻者住處家庭訪問,他們發現肯捐出自己的肉身供學生解剖的大體老師及他的家人,都存有「要幫人」、「幫助更多人」的善念。
幫助更多人,說得很簡單,但提起捐大體,不少家屬甚至當事人,在親情的壓力下難免抗拒。有人臥病時,撕了捐贈書;有人病昏彌留中,家屬代替決定。這都是「大捨大愛」、「捨中有愛」,展現生命大愛的高尚情操。
中國醫藥大學解剖科教師周永承說,每名學生都會編纂「大捨大愛」紀念書刊,並在學科公布欄介紹大體老師生平事蹟及學生實習心得,這是對「大體老師」的尊重。
中山解剖學科主任藍琴臺說,有癌末病人為了讓學生有接近健康人體的大體,避免日後太瘦與實務差距太大,主動說「我要多吃一點!」聽了令人動容。她說,現代人看待生死觀念漸不同,強調死後另一層積極價值,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對她而言,瀕臨死亡的人「內心變得很溫柔!」
至於解剖課有無特殊禁忌?校方要求學生進入解剖室實習時穿實驗衣,勿穿拖鞋,裝束不可隨便,嚴禁喧嘩吵鬧,以示對大體老師的感恩與尊崇。
不過仍發生過很玄奇的事,解剖技術員常遇託夢,希望早點解剖,甚至說「我好冷!」因死後人體僵硬手腳捲曲,有學生試著跟大體老師溫柔說話,沒想到姿勢竟變得柔軟。
藍琴臺說,解剖在習醫之路非常重要,尤其針對外科系統,目前也有學校的整形外科,希望學生畢業後仍能接觸大體老 師,研發創新技術,「總不能在病人身上實驗!」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