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黃宏璣專訪】
「我從小體弱多病,能有今天是很多人幫忙與恩惠,所以每天都以感恩的心在做醫療服務。」長期在南投縣信義鄉等偏鄉服務的醫師楊茂銀,獲知得到醫療奉獻獎,謙虛地說。
楊診所 就在新中橫
楊茂銀開設的「楊診所」,位在南投縣信義鄉羅娜村新中橫公路旁,開業時,登門道賀的好友都嚇了一跳,「怎不去市區開業?」楊茂銀說,「信義鄉很多人需要我,放不下純樸又貧窮的原住民朋友。」
60歲的楊茂銀說:「原住民身體很健康,我自幼虛弱。」國小畢業時,連國語都不會說,初中考上花蓮教會學校,恩師劉萬傑見他數學不錯,就送他去教會補習,還教他國語。民國65年省衛生處辦原住民養成醫師考試,提供全額獎助學金,劉老師鼓勵他報考,他以第二名考進台北醫學大學。
恩師領路 學成就醫
進入北醫,楊茂銀跟隨鍾文政教授到原鄉山區,做絛蟲與喝生水調查,仁愛鄉慈峰數百名原住民因嗜吃生豬肉,逾半村民感染絛蟲,有人體內有28條絛蟲,總長105公尺,破了記錄。他還完成一條長達6公尺絛蟲標本作教材。楊茂銀說,至今對鍾文政感念不已。
民國73年,楊茂銀奉派到阿里山鄉服務,爸爸楊茂常要他「做什麼像什麼,要無愧於心。」提醒他看診親切和藹,成為他從醫最高守則。
他回憶:「當年阿里山交通不便,從來吉到豐山65公里,小兒子才剛出生,我就上山出診了。」有人勸他慢些去,他說「村民知道我的出診時間,我不能讓村民空等。」楊茂銀曾在出診途中,騎機車摔倒,人被機車壓住,有次機車熄火,徒步推車20公里。
巡迴醫療 照護鄉民
民國75年,楊茂銀調泰武鄉衛生所,負責6個村的巡迴醫療,很多村民生病就等衛生所醫師,他堅持建立巡迴醫療制度,落實照顧鄉民。
民國78年,調南投縣信義鄉衛生所,開始他另一段行醫人生;85年賀伯颱風重創信義時,他已退下來在同富開業,當時颱風夾帶暴雨,土石流衝進診所一樓,凌晨時分村民叫「楊醫師快跑。」
他說:「我怎麼跑呀,還有很多村民受災生病,住4樓還好,就一直住在災區醫治傷病災民。」當時他太太揹著小孩,從水里走到診所,見到他已是黃昏。
與天災為伍 不願走
偏鄉服務總得與天災為伍;桃芝風災來襲那夜,他漏夜趕回診所,有20多名村民被沖走。「當時,很多村民只要發生天災就有人受困沒飯吃,餓肚子到診所,讓人看了不捨,就請太太煮麵讓災民充飢。」
在山區出診辛苦,何以不想搬家?他說:「來自於原鄉民眾熱情與大自然美麗是最大驅力。」山上空氣清新,另一方面,他感謝養成醫師計畫,使他擁有現在,身為原住民的他更希望藉自己力量,改善當地醫療並幫助同胞。
走一趟楊診所,前來看病的,有人騎車,多數人依賴公車,楊茂銀貼心的在門口張貼班車表,每天來看病的民眾,半數的人付不出30元掛號費。
楊茂銀說:「30元不收沒什麼,國稅局卻追很緊,有次說我掛號費申報不到一半,還約談我。」
楊茂銀住南投縣埔里鎮,在信義鄉行醫20多年,經常下鄉巡迴醫療;他說,很多高血壓、糖尿病與腎臟病患者乏人照顧又缺乏衛教常識很可憐。他只要病人少,就暫停營業,開車上山探望病情較重無法出門病人,看到病人好轉,心情就好起來。
關懷同胞 亦親亦友
長期關心原住民健康,楊茂銀與鄉民建立起亦親亦友的關係;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30多歲病患得了高血壓,看病時楊茂銀問起他父母,得知他還有年邁雙親,於是和他一同回家,發現年輕人靠雙親退休金度日,天天喝酒賭博到深夜才回家,搞壞身體。
楊茂銀問年輕人:「你要把父母退休金花光嗎?」每次年輕人回診,他總和對方談心,少喝點酒,工作有著落了嗎?幾個月後,年輕人老母親打電話給他:「我兒子找到工作,每天早出晚歸,也戒掉菸酒」。
楊茂銀小檔案
1951年生於南投縣仁愛鄉發祥村,是發祥村瑞岩部落「土產」的第一位醫師。
1976年考取台灣省政府與台北醫學院合作的「養成醫師」培訓,1984年派任阿里山鄉香琳衛生室擔任主治醫師,開始他的偏鄉從醫生涯。
1995年離開公職,於南投縣信義鄉與其他醫師合開「宏吉診所」。2000年至今,在信義鄉羅娜開設「楊診所」,以親切問診、出診聞名,2001年獲促進原住民社會發展有功人士獎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