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宋晏仁甩油20公斤 靠健康餐盤擺脫歐羅肥
一餐12碗飯 「歐羅肥」變綽號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歐羅肥」是一種飼料添加物,因為卅多年前的廣告深植人心,成為增肥代名詞。我小時候住在新竹關西鄉下,一餐最多能吃12碗飯。當時老一輩觀念認為孩子吃得多是好事,沒有特別限制我飲食,而我成長過程十分好動,活動量又大,一直以來食量雖大,但在大學畢業當兵上成功嶺受訓之前,也沒真正胖過。
到底我食量有多大?國中以前從來沒吃過火腿蛋炒飯,第一次嚐到校內午餐準備的火腿蛋炒飯,覺得非常美味,就直接用鐵盤子裝了滿滿4大盤,至今記憶猶新。
當兵上成功嶺受訓後,軍隊生活出操,三餐固定,非常規律,尤其常在課堂中坐著學習,體重反而飆升;受訓完下部隊仍持續變胖,等到退伍一站上體重計,體重已從入伍前59公斤增至70公斤。但體重真正開始「吹氣球」,是擔任外科住院醫師的二年,然後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年,體重已達80多公斤,帶去的衣服全部不能穿。
吃甜釋放壓力 健檢報告滿江紅
我從小愛吃甜食,最愛麵包、糕點,高中時愛吃燒餅油條,在美國念書5年,更對肉桂葡萄乾貝果愛不釋手。
學成返台工作後,每天早餐都喝拿鐵配蔓越莓奶酥,一吃就是15年。工作壓力大時,更「建設性補償」想飽餐一頓,吃得比平常多,終於到2008年,擔任衛生署副署長時,體重達人生巔峰92公斤。
在此之前,每收到健檢報告,其實已經滿江紅,肝功能、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尿酸、血糖數值都不及格,還有脂肪肝,已經胖到引起代謝症候群,醫師同業建議我少吃多動、改變生活型態。
不吃東西只喝水 錯誤斷食反效果
我那時也想減重,曾經劇烈運動,從早到晚騎5、6小時單車,甚至從晚上10點開始夜騎到凌晨2、3點,反而因單次運動量大,讓身體更疲倦而想休息,無法持久;也曾完全不吃東西只喝水,不到一天就受不了,之後也試過斷食、過午不食等,效果都不大。
有次甚至因為急著做重量訓練,教練持續增加負重,加至320公斤時,突然「蹦」的一聲,我撐不住直接跪倒在地,左腿膝蓋著地,造成半月軟骨破裂。去看骨科醫師,雖說不需開刀,但那段時間右腿同時要負擔左腿,使得右腿逐漸受傷,有好長一段時間膝關節發炎積水,腫脹不堪。
直到卸任衛生署副署長,返回陽明大學教書,隔年我重回臨床當家醫科醫師,每當病人問,「醫師,我該如何少吃來減肥?」我都無法講出一套方法,因為自己也是胖子,每告訴病人要改變生活型態時,覺得自己體重控制都做不好,很難提供病人建議。
真正激發我減重的契機,有一天,人稱「東方飛躍的羚羊」紀政到診間來,希望能找到不吃藥就能控糖的方式,我建議她減重,過了半年後,紀政減了12公斤,糖化血色素從11%降至6%,幾乎可不用吃藥。看到她減重的效益後,我下定決心甩油。
改良健康餐盤 一餐不過600卡
在一次會議中偶然聽到「哈佛大學健康餐盤」概念,以一餐飲食蔬菜、水果占比50%、蛋白質和全穀物各占25%,嘗試吃了2周後,果然減了幾公斤,我便開始認真研究、參與肥胖醫學訓練,領悟到正確的食物組成,才是邁向成功減重的關鍵。
自己減重稍有成效,我便向病人推廣哈佛健康餐盤概念,發現有些人試過後效果不顯著,才發現不少病人自行調整水果的比率,減少蔬菜量,但水果吃太多,裡頭的蔗糖轉為葡萄糖、果糖,再轉成三酸甘油脂後,三酸甘油脂會變成脂肪堆積,讓減重徒勞無功。
於是我將哈佛健康餐盤稍加改良,將水果從餐盤中挪除,建議病人每餐飯後,吃相當於一顆奇異果份量的水果即可,進食順序先喝水、肉、菜、飯,最後再吃水果,健康餐盤中蔬菜占比50%、蛋白質和全穀類各占25%,水果餐後再吃,如此一餐熱量不過600卡,以「211減重餐盤」打遍天下。
其實,我減重一個月就遇到「高原期」,體重、體脂率高低起伏不定,甚至停滯不前,但沒有第二個方法,想減肥的人只能堅持下去,過了2周後,體重果真又開始下降。
力行211減重餐盤,我選擇對膝蓋衝擊力較小的運動,每日有氧運動騎單車、搭配TABATA燃脂運動、重訓,或伴隨音樂隨意舞動肢體,活動肩、腕、膝等關節的尼雅舞蹈,放鬆靜坐或深呼吸,減緩生活壓力。
減重切勿求速效 持久才是好方法
歷經3年,從最胖時的92公斤,正式減重前88公斤,一路減至72公斤,成功甩油20公斤。宋晏仁說,減重一定有方法,減重不成功是方法錯誤,找到一個可終身執行的方式才能持久,勿過度相信速效或極端減肥法,減重至少需3個月至半年,甚至一年,調整正確、均衡的飲食、運動,每天至少睡6.5到7.5小時、緩解生活壓力等,堅持就能成功。
宋晏仁小檔案
現職
●陽明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庭醫學部主任醫師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特約主治醫師
年齡:59歲
出生地:新竹縣關西鎮
學歷
●陽明大學醫學系
●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與環境毒理研究所博士
專長
炎症醫學、家庭醫學、肥胖醫學、抗衰老、營養及代謝醫學、免疫毒理學
經歷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長
●衛生署副署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醫病平台/ 大型危機時癲癇病人的照護
醫病平台/ 共體時艱,期待明天
醫病平台/ 疫情下的醫病關係與溝通
醫病平台/新型菸品的危害——如何察覺孩子使用電子煙?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看診、手術、演講…忙到文明病上身 改變3個生活習慣釋放身心靈壓力
醫病平台/新世代的菸草戰爭——誤信加熱菸安全,「升高健康風險,更難抗拒菸癮」
醫病平台/吸菸與健康危害
醫病平台/ 說服不想開刀的病人——病人自主與醫師責任
醫病平台/ 給予醫療建議與尊重病人自主之拿捏
醫病平台/ 如何在臨床實習重溫醫學人文教育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一張畢業照開啟減重人生 瘦到父母差點認不出
醫病平台/鼻咽癌化療衛教
醫病平台/胃造口與我
醫病平台/發現新生命是病人和醫生共同的生命故事
醫病平台/教我人生的病人
醫病平台/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中醫師的愛在偏鄉迴盪 巡迴醫療20年服務兩百多萬人次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的挑戰與未來
醫病平台/臺灣腦庫:現況與展望
從病歷彼端 走進他的生命旅程
醫病平台/當您失去老伴之後
醫病平台/緩解病痛:杯子半滿
護理師自費 替洗腎患者送餐
猜你喜歡
現代新孝道/「送你去有專人照顧的地方好不好?」認清能耐 女兒放手媽媽點頭
65歲陳美鳳羞暴「每天都DIY」 超兇肉體養成術大公開!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接連抗癌 光肝癌就開刀20次!靠3件事挺過5癌症
疫情輕症流感化 與病毒共存需把握「三大要點」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備酒精、漂白水 居隔先環境消毒
職場上聽過最噁心的話 網齊呼:能者多勞、共體時艱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老顧老/雙雙失能 阿公的愛阿嬤的傷
誰來顧老…解開枷鎖 找對的照顧方式
從「眉毛」看健康!專家解析「毛相」:出現6種眉型就得去就醫,小心內分泌已失調
翻轉腳本/照顧腦麻女50年不曾出遊 無人伸援的他們累了
「白袍VS.白衣」醫師與護理師同穿一身白,相互扶持成為守護病人的好夥伴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頭部陣陣抽痛,右耳聽不清楚… 竟是中耳炎引起! 醫師詳解4原因
早餐吃對了嗎?/水果、雞蛋、麵包及豆漿 例行早餐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淡然看疫情 防護做好做滿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確診爸媽居隔 朋友送餐送快篩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要避免染疫,也要做好染疫準備!退燒藥、血氧機 有備無患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太太確診居隔 我臨時學做菜
制度漏接…照顧不了 解脫病夫誰之過
科學實證「午睡」有3個好處:提升記憶力、還能降低這種疾病的罹患風險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脫線離世!享耆壽90歲「佛祖召喚我了」 誤信友人偏方喝草藥 4年前開始洗腎
專家籲65歲以上每年做防跌篩檢 3問題中1項即跌倒高風險族群
止痛藥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是真的嗎?醫師提醒飯後忘了吃用這1招
李伯璋:部分負擔及早上路 有助分級醫療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兒女玩黏土彈琴 一家人居隔自娛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居家練廚藝 傳照片報平安
笑看疫情下的人生/做好一切防護 保持樂觀心情
10年近百件 「照顧殺人」如何止息
防疫新思維該怎麼做?專家傳授7方法建構抗病毒的環境,跟著節氣吃4種抗疫食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