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杏林.診間

看病前功課做了嗎?一問三不知 神仙也難治

患者在就醫前,一定要先了解自身病症,否則醫術再好的醫師,也沒辦法給予正確診斷。
患者在就醫前,一定要先了解自身病症,否則醫術再好的醫師,也沒辦法給予正確診斷。
繪圖/杜玉佩

「好像是三天前開始拉肚子的。」剛滿30歲的陳姓患者,坐在診間回憶自己的病症,醫師眼看還有近百位病人,有點不耐煩問:「確定是三天前開始嗎?」患者又改了答案:「好像是上個禮拜就開始拉了。」醫師接著問「還有其他症狀嗎?」患者又開始陷入回憶。

回憶型病患 最讓醫師頭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患者在就醫前,一定要先了解自身病症,否則醫術再好的醫師,也沒辦法給予正確診斷。回憶型的病患最常見於老年人,經常忘記症狀發生的時間、做過怎樣的檢查、吃過什麼藥,醫師必須要逐步誘導,協助患者想起疾病發生的歷程。

陳欣湄曾遇過一位患者,就診時表示手常常不自覺顫抖,醫師對手抖最直接的聯想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她解釋可能是甲狀腺問題,要安排檢查時,患者斬釘截鐵地說:「上一個醫院檢查過了,甲狀腺沒有問題啦。」

陳欣湄當下選擇相信病人說詞,安排其他檢查,沒想到繞了一圈,患者就是甲狀腺出了問題,而他在其他醫院做的完全不是甲狀腺相關檢查。患者不記得到底做了什麼檢查,直覺認為檢查過了,這樣讓醫師診斷時容易誤判。

A醫院看病紀錄 B醫院看不到

「很多患者以為全台醫療院所的電腦都是連線的。」陳欣湄說,這是常見的誤會,目前雖有雲端藥歷,但個人的就診病歷在其他醫院是看不到的,包含手術、檢查、X光片等。常有患者說:「醫師我上次有在××醫院看病,檢查結果我忘記了,但是你們電腦裡應該都有我的報告。」陳欣湄強調,病歷無法跨院調閱。

另外,部分醫院網路連線不像一般公司行號如此飛速,大量資料下載需要花時間,在分秒必爭的診間中,很難會為了一般疾病去調閱資料。建議患者把自身資料準備好,就診時一併告知,才能減少風險,幫助醫師給予正確判斷。

抓重點描述 別有「問到飽」心態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王森德說,健保給予台灣民眾就醫上的便利,不少患者常有「我看醫師就是要『問到飽』」的心態,但協助急重症的醫學中心因為患者太多,建議應該先問重點。

王森德鼓勵民眾可以用筆記的方式,將大小疾病記錄下來,特別是慢性疾病患者,血壓、血糖等確實紀錄,對醫師判斷病情非常有幫助。一般的疾病如發燒、咳嗽等,也可以記下來,包含頻率與發生時間,建議可以帶著自己的健康筆記向家庭醫師詢問。

寫健康筆記 對問診大有幫助

陳欣湄說,若有了自己的健康筆記,建議一併記錄用藥。她說,診間回憶病情多為長輩,吃下什麼藥也常記不清楚。曾有位奶奶向她表示常常瘀青,追究原因才發現她因為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血劑,後來又因為其他疾病看診時,醫師也開立了抗凝血劑,同時服用才出現反效果。

陳欣湄說,民眾若是不知道吃了什麼藥,可以把藥單直接抄下來,或整包藥帶給醫師看,一定要給予醫師正確的症狀、時間、用藥、疾病檢查歷程等。

■醫師最需要知道這些問題

1.症狀(如咳嗽、發燒)

2.症狀發生頻率

3.症狀發生時間

4.有無藥物過敏

5.是否曾動過手術

6.是否有慢性病、其餘特殊身體狀況(如懷孕)

■健康日記,可以這樣寫

1.症狀發生時間、頻率

2.就診地點、醫師

3.服用藥物種類與次數

4.用藥後症狀變化

5.醫師每次給予改善疾病的建議

■事先做功課,讓問診更有效率

1.懷疑慢性病,可先量血壓、血糖供醫師參考。

2.若是第二次看診,準備首次看診檢查報告、用藥。

3.同時吃藥品與保健品,可提供成分、品名給醫師。

4.查看藥單瞭解自身是否有重複用藥。

5.提供簡單版的自身就診紀錄。

資料來源╱陳欣湄、王森德 製表╱陳雨鑫 ▇ 聯合報

醫病關係 醫病溝通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