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檢驗試紙除可作為疾病診斷,更可作為藥物調整的依據。成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許釗凱表示,罹患類天皰瘡的患者,皮膚初期會出現類似蕁麻疹斑塊,之後會起水泡,恐遭細菌感染。目前研發出的檢驗試紙可有效協助醫師的臨床判斷與調整藥物劑量,減少患者服藥的負擔。
目前類天皰瘡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但此疾病好發於年長者,特別是長期臥床的患者。
流行病學數據也顯示,每百萬人中約30人會罹患類天皰瘡,隨著人口老化,患者將持續增加。由於這類患者體內有類天皰瘡抗體,因此臨床通常以皮膚切片或抽血檢測抗體量來判斷。
許釗凱也表示,患者往往須以免疫抑制劑治療,但藥物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用藥劑量的掌控非常重要。用藥後也須定期抽血,評估是否停藥或減藥。這項檢驗試紙讓確診時不需挨針,後續也能作為藥物調整的參考。
【2014/08/14 聯合晚報】
💪更多健康推薦
‧擁6千萬模範夫妻退休搬進高級大樓 親戚上門揭穿假象:錢不代表一切
‧健康退休師夫妻65歲就入住養老院 不擔心9萬高月費直呼「太幸福」
‧吃藍莓防失智!藍莓一買回家就洗易發霉 專家教正確處理延長保鮮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