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昭月/高雄報導】
一名老翁常胸悶、心悸、骨頭痠痛,看了4、5科醫師不見好轉,最後查出可能是老伴過世,憂鬱症作崇所致。醫師指出,許多老人生病後不知道該掛那科,幾乎天天「逛」醫院,這科看過那科,十分折騰。其實現在很多醫院都設有老年整合性照護門診,可給長輩正確的醫療指導,應該善用。
義大醫院家醫科醫師黃繼賢指出,民眾邁入老年後,慢性病有時達7、8種,服藥種類多、數量多,如果醫師沒時間幫他們過濾藥物,極可能會因為重複用藥或產生藥物交互作用而傷身。臨床上更常見一些老人家病痛講不清楚,四處「逛」醫院求醫,這科也看、那科也看。
「很多老人疾病,都是藥物造成的」,黃繼賢舉例,有些老人肌肉疼痛,可能與降血脂藥物的作用有關;反覆跌倒則可能是神經系統出問題、功能性減退或居家環境出現障礙,這些都必須回溯病史、追究原因,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辦法解決問題。
近年醫界主張老人就醫,最好有整合性的受理窗口,包括高醫、高雄榮總、義大醫院等,都陸續發展老人門診。透過這類整性照護門診先評估病情,必要的話再轉介其他專科,更能提供長輩正確的醫療方向。
黃繼賢表示,他曾遇到一名90幾歲原住民老婦,先後兩次跌倒,第一次傷了右腳,第二次左腳骨折,一跌就躺床,接著長褥瘡,還險些罹患敗血症。後來他們前往老婦住家訪視,才知道她獨居無人照料。建議家屬陪伴並找社工協助改變住家環境、由營養師為她補充營養、調整藥物後,生活品質才回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