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先吃蔬菜落伍了?內科醫推「優格優先法」抑制血糖上升還能減食量

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骨科.復健

手沒力只是老了?專家提醒可能是大腦在退化或慢性病上身

握力下降,小心認知功能退化、三高、憂鬱症上身。本報資料照片
握力下降,小心認知功能退化、三高、憂鬱症上身。本報資料照片

聽健康

00:00/00:00

手沒力只是老了?專家提醒,可能是大腦在退化或慢性病上身。過了40歲後,手勁變小,擰毛巾、開罐頭、扭寶特瓶等日常動作也變得吃力,除了肌少症危機,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也跟握力衰弱有關。

「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一篇最新研究指出,握力下降可能是因為老化、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以及認知功能退化等因素所致。其原因包含老化、活動量減少、營養不良等各種因素合併形成惡性循環。

該研究追蹤12個歐洲國家、50歲以上中高齡者共1萬7,698人。結果發現,年齡增長、男性、過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憂鬱症及阿茲海默症,皆會增加個人握力衰弱的風險。

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是呈現斷崖式衰退現象。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

徐錦興說,老了沒力可能是「衰弱症」或「肌少症」警訊,不僅增加跌倒、失能風險,也可能導致其他慢性疾病的機率,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與肌力訓練扭轉衰退趨勢。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握力是反映人體健康現象的指標,當出現早期憂鬱時,常會減少日常運動,易導致肌肉量下降。建議每周應進行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及血清素。

肌少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