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美國建議十一至十二歲男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醫師表示,男童施打目的在發揮群體保護效果,降低女性罹患子宮頸癌風險,對保護男性避免得到菜花或陰莖癌的作用不大,衛生署也暫無跟進計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女性癌症協會理事長曾志仁說,男女都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引發菜花(陰部濕疣)或癌症,女性是子宮頸癌,男性則可能是肛門癌、陰莖癌或口腔癌,但九成感染男性不會發病,卻容易把這種病毒傳染給伴侶。
曾志仁就曾有女病人得到菜花,女病人說只和先生有性生活,懷疑是先生傳染給她,但先生卻沒有發病。
曾志仁說,子宮頸癌疫苗,不見得能預防男性肛門癌、口腔癌或陰莖癌,因為健康男性免疫力高,除非是抵抗力差如愛滋患者或毒癮者,疫苗才可能有保護作用。
男童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主要是施打後,避免感染HPV病毒而傳染給女性,產生集體保護效果,並非針對個人預防。
他也強調,子宮頸癌疫苗保護效果約十五年,十一至十二歲男童接種後,疫苗保護力下降時,正值〺歲青壯年,社交活動頻繁,降低HPV病毒傳染女性機會,也恐打折扣。
「子宮頸癌對台灣的威脅大。」曾志仁說,國內女性較保守,子宮頸抹片篩檢率僅百分之五十,低於歐美國家的百分之九十,建議政府應儘早實施公費疫苗接種。
國健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目前針對子宮頸抹片篩檢率較低的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及偏遠地區的國中女學生,都已提供公費的子宮頸癌疫苗接種。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