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中年過後更要看!「健康呷百二」,70歲是關鍵!醫:及早做到「3關鍵」不怕未來急速衰老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醫藥新聞

向左走 向右走?CPRorDNR

元氣周報

衛生署長楊志良已簽署「安寧緩和醫療」和「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他並隨身攜帶「安寧心願卡」。 記者徐兆玄/攝影
衛生署長楊志良已簽署「安寧緩和醫療」和「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意願書,他並隨身攜帶「安寧心願卡」。 記者徐兆玄/攝影

【元氣周報/黃勝堅(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

「Clear…Shock!」電擊器、強心針、插管……神色凝重的醫護人員、手足無措的家屬,這一幕不是電影,是每天在醫院上演的生命悲歌。

衛生署長楊志良一句「末期病人插管、電擊是浪費生命與醫療資源」,引起討論,也點出臨終病人的重要課題。每個人都希望生命有個圓滿的句點,卻常在臨終前經歷無意義的痛苦。「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許我們「善終」的權利,很多人卻不清楚什麼是放棄急救同意書(DNR)、什麼是安寧緩和醫療?

不管你幾歲,預先安排人生的句點,是你現在就該開始思考的問題。

黃勝堅(台大醫院外科部醫師)

阿枝阿嬤受糖尿病所苦已5年多,她一直不願意鋸掉自己那一條腿,她常說:「我寧願死,也不要少一條腿!」家人雖然擔心阿嬤病情的惡化,但也尊重她的堅持。

然而隨阿嬤病情愈來愈嚴重,當醫師與家屬試著與阿嬤談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時,阿枝阿嬤反不同意,她堅持要插管。

阿嬤這個抉擇,與醫師預期的答案完全不同。進一步的旁敲側擊後,醫師才了解阿嬤的想法。

阿枝阿嬤年輕時,來不及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她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現在自己即將面對死亡,可是孩子們都還在國外…,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與她一樣「未見到母親最後一面」,不希望孩子經歷她所受的痛苦與遺憾,因此她決定插管,她要讓孩子們能見到她最後一面……

(引述自陳榮基教授的小故事)

即將面對死亡的人,心裡所牽掛的不是死亡的來到,而是活著的人是否能好好的活下去。這讓我想起陽明附醫陳秀丹醫師的一句話:「死亡深層的意涵,是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這句話讓身為醫療團隊的我們了解,死亡照顧的過程中,不能忽略的還包含了家屬。

面對疾病與生死的十字路口,要做決定的人是那樣的徬徨、恐懼與擔憂。家人間如果事前沒有過充分的溝通,往往不清楚病人意願為何?只能主觀的猜測。

家屬看到病患所受的折磨,何嘗不是萬般的不捨,但深怕任何一個決定,帶來無法承受的後果。

身為醫療人員,每天有如此多的生命與自己擦身而過,愈發現「預立醫囑」的重要性,讓家人了解我們對自己醫療上的決定,是讓生死兩相安的關鍵。

當然在台灣的文化氛圍下,DNR(Do Not Resuscitate)是個難以開口的禁忌話題,只是「不談」只增添了病人及家屬間意願的漸行漸遠。

站在醫療的角度,簽了DNR不是出了事什麼都不做,DNR只是「善終」的起點,只是讓家人有預先的共識,只是使病人的自主獲得尊重。

站在一位醫師的角度,DNR不是「放棄」,只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就如同台大邱泰源教授說的:我們會盡力「拚」,有機會時「拚救命」,沒有機會就「拚尊嚴」、「拚善終」。

醫療技術愈來愈進步的今日,醫師、病人及家屬反而愈來愈不能接受醫療是有極限的事實,「接受生命的極限」與「放棄」是不同的,我們需學會分辨這兩者間的差別。

想像一個有漏洞的容器,不斷的加水,是永遠無法填滿的,所以面對重大的醫療決定時,應該思考:您的決定,到底是延長死亡的過程,還是生命本身呢?或許答案就會更加清楚了。

(轉載自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網站)

※延伸閱讀》

‧向左走 向右走?CPRorDNR
‧婆家娘家 都簽了DNR
‧CPRorDNR/人生如何謝幕 你有權決定
‧何謂放棄急救同意書(DNR)?
‧CPRorDNR/做最壞準備 盼最好結果
‧當醫療有突破…/已簽署放棄意願書 仍可撤回
‧如何簽署DNR
‧簽署DNR 醫師就不盡力救嗎
‧簽署DNR 我仍有疑問…
‧安寧病房 讓生命有尊嚴下車
‧不住醫院可以嗎?/緩和醫療 已深入居家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元氣周報】

【2010/08/22 元氣周報】

糖尿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