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大都會醫學中心被塞爆,有村子連小診所、客運車也沒有,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就醫之途不只長,還困難重重。
台南縣東山鄉,一個鄰近烏山頭水庫的偏遠山莊,許多村民靠種龍眼、柳丁為生。九百人不到的小村子,年輕人紛紛到城市謀生,留下來的四、五百人裡,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就占了兩百人。
嶺南社區活動中心是村子裡絕無僅有的公共設施,閒置已久的蚊子館,現在是巡迴醫療的看診地方,每周三中午十二點半到下午三點半,六十二歲的鄭瑞璋會在這裡幫村民看病。
「很多醫療資源都到後山去了,反而忽略前山偏遠地區的匱乏。」嶺南村村長夫人洪龍鳳感嘆,村子有史以來,都沒有醫師駐診,曾有一位老人家陳屍家裡一天一夜,都沒人發現。
距離嶺南村最近的診所在兩公里之外,看診的是一名七、八十歲的老醫師。由於村子裡沒客運車經過,村長陳顯茂說,老人家要到奇美醫院看診,得花六百元請人載他去,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更貴,要一千元到一千兩百元。
陳顯茂說,有一回看到鄭醫師到青山村巡迴醫療,想請他到村子裡看診。擔心醫師請來了,卻沒病人上門,陳顯茂還要廣播宣傳,「現在至少每天有七、八人」。
滿頭白髮的鄭瑞璋,每周三從東山村自家診所載四、五十種藥物,開半個小時的山路,到嶺南村看診。每周六則到青山村社區活動中心。
奇美醫院則開闢十二條病患服務車,方便偏遠鄉村的病患看診,每個月光是服務車費用就要六、七十萬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