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及髖關節嚴重磨損,或腎臟腫瘤必須切除,在微創手術還沒發明的年代,醫師得拿電鋸或銳利手術刀畫開身體,患者至少得留下15公分傷口。不過,微創手術讓人工關節置換及腎癌切除變得不再那麼可怕,只要在身上打幾個小洞或開小傷口,病灶就能處理乾淨,或可以矯正關節變形,患者傷口小、恢復快,術後疼痛感驟減。
雙膝置換 95%不用拿柺杖
人工關節發展歷史由來已久,過去因國外產品設計問題導致關節容易鬆動磨損;但台北榮總身障重建中心部主任、陽明醫學院骨科教授兼副院長陳威明表示,自從1994年以後,台灣引進的人工膝關節已非常成熟,術後關節穩定度佳,讓患者能到處趴趴走,盡情享受生活。
隨著器械改良及醫療技術日益精進,國內在2001年引進人工髖關節微創技術,膝關節微創則在2004年引進台灣。陳威明說,國內的人工關節微創技術幾乎與美國同步,經過十多年經驗累積,現在膝關節置換使用骨水泥固定,即使雙膝置換關節,高達95%以上患者術後可不用拿柺杖,關節穩定度高,手術併發症極低。
傳統開法 傷口達20公分
關節重建醫學會前理事長古鳴洲表示,傳統膝關節置換必須把一根桿子插入腿部,從髖關節到膝蓋、一路到踝關節,傷口長達20公分,做出中心點的目的是希望這個「直立線」能精準對位,降低角度不正引起的術後關節磨損加劇,減短人工關節壽命。
不過,傳統膝關節置換的傷口大、術後疼痛嚴重,讓許多聞風喪膽。自從有了微創技術革命,現在置換人工膝關節不需再把桿子插入骨髓腔,古鳴洲說,只要術前先拍患者下半身站立的X光影像,即可精準量測腿部角度及手術切除的角度及病灶範圍,如此一來,不僅可減少骨髓腔脂肪跑到靜脈循環所引起的肺臟或腦部栓塞問題,還能降低膝關節對位不正及大傷口風險。
兩種開法 健保給付相同
「平時搭高鐵的人,可能不習慣坐客運。」陳威明說,無論人工關節置換採取傳統或微創手術,健保給付相同;但因微創傷口小、術後恢復快,成為不少人的首選。患者只要平時無過度的不當運動,像是把跑步當作日常運動、常爬山背負沉重裝備、參加競賽性的馬拉松活動等易磨損關節行為,統計約90%的人工關節至少可用15年以上。
古鳴洲表示,關節置換成功率與施做醫院、醫師經驗及人工關節廠牌等有關,目前正推動亞洲第一個人工關節登錄系統,醫院需主動登錄相關數據,才能獲得健保給付,藉由資訊透明化,希望每年降低1%的手術失敗率,並督促醫院及廠商不斷改良技術。
【不必再剖腹】
腎癌微創切除 減少出血與疼痛
不只是人工關節置換,腎癌切除也因有了微創技術,讓病灶清除變得很容易。彰濱秀傳泌尿科主任、亞洲微創訓練中心副院長吳其翔表示,傳統手術方式需正面剖開腹部約25公分,因腎臟靠近身體側邊,有時還得打斷第12根肋骨,傷口達30公分,幾乎等於整個肚子長度。由於腎臟血流豐富,因此打開腹部後,需找出腎臟動靜脈並夾起,以免術中大出血恐有生命危險。
腎癌的微創手術是根據病灶位置,在身上打4個各約0.5到1.2公分小洞,透過長型器械把腫瘤夾起,再進行縫合。吳其翔說,相較傳統手術20公分傷口及300至1000cc出血量,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傷口明顯小很多,出血量僅100至200cc,患者住院天數也從原來的七天,可降至三到四天,疼痛指數顯著下降。
不過,傳統手術也有優點,吳其翔說,因傷口大,所以手術視野較寬廣;一旦發生緊急大出血,醫師的手可以直接加壓病灶止血。如果腫瘤超過10公分,或第三期以上的腎癌,建議採取傳統手術。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