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瘦身材男性注意!胸痛、呼吸困難來襲,恐為這疾病引發,避免潛水、高空跳傘
過去曾有過氣胸病史的患者,日前因左胸劇烈疼痛,嚴重影響呼吸而來到醫院急診,並診斷為自發性氣胸復發,急診會診胸腔外科。在考量患者發作次數頻繁,右側也曾發作過氣胸,醫師以「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雙側肺泡切除術併肋膜沾黏術」治療病人,術後第5天出院,免於氣胸復發之苦。
什麼是自發性氣胸?
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洪嘉聰指出, 氣胸是指因外傷或無任何外在因素的情況下,肺泡破裂,導致空氣不正常進入肋膜腔,引發肺臟部分或完全塌陷,使患者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等症狀。
自發性氣胸好發於16至24歲間,高瘦身材、有家族病史的年輕男性,且在未手術的情況下,復發率可高達30%至50%。而自發性氣胸若是未適當治療且頻繁復發,大量氣體反覆進入肋膜腔,不斷壓迫肺臟及心臟,致使肺部完全塌陷、血液回流受阻,就可能演變為「張力性氣胸」,發生缺氧、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險。
依病況程度給予不同治療
洪嘉聰表示,病患因氣胸求診,會評估嚴重程度視病情給予不同治療。若氣胸範圍較小,可採取保守治療,臥床休息吸純氧,待空氣自行吸收,或以胸管引流胸腔多餘空氣,加速病患恢復。
若以手術方式治療氣胸,醫師除了切除異常肺泡外,會視病情需求執行肺臟與肋膜間的沾黏手術,避免空氣再度進入肋膜腔,誘發氣胸發作。傳統治療氣胸採用「開胸手術」,在肋間劃出約十公分的切口,但術後傷口的疼痛時間與恢復期都較長,所以病人接受意願低。
醫療進步,手術傷口縮小
洪嘉聰說明,隨著醫療進步,為降低復發率與縮小手術傷口,近年採胸腔內視鏡手術治療,切口大小不超過三公分,能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但若要在一次手術中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患者胸腔的雙側皆會有切口,不但會增加手術的時間、雙側傷口也會增加病人疼痛不適感,延長病人的復原時間。
而劍突下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是在胸骨下方劃開一小切口,進入胸腔以進行手術,不僅可以同時處理雙側氣胸,更能避開肋間神經之壓迫,減少病人術後疼痛,改善生活品質。
氣胸病史患者的注意事項
除了自發性氣胸,呼吸系統疾病、抽菸或創傷也可能造成「續發性氣胸」、「創傷性氣胸」。洪嘉聰提醒,曾氣胸發作的患者,當出現呼吸困難或胸痛時,應盡早就醫、接受治療;另外,應避免氣壓變化大的活動,如潛水、高空跳傘等,若需搭乘飛機也應先向醫師諮詢,以減少發作機率。
延伸閱讀:
。「2時段」常發生胸痛當心非阻塞性冠心病! 醫曝高危險族群
。劇烈胸痛、心臟強力收縮、直冒冷汗,47歲運匠靠這個方法救回一命

常春月刊
《常春月刊》自1983年創刊以來,一直以讀者信賴的家庭醫師自詡,內容由醫藥記者專訪各大醫院知名醫師,緊扣趨勢的議題、權威嚴謹的內容,文字淺顯易懂卻又不失專業,不但能讓讀者獲取最新醫藥保健常識與訊息,也深獲醫藥界的肯定。
《常春月刊》官網:https://www.ttvc.com.tw/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確診痊癒還在咳?他咳到肺破個洞 原來得了肺結核
咳嗽不斷但沒有感染症狀 「類肉瘤」好發20至40歲年齡
長輩容易嗆到、吞嚥困難怎麼吃?專家教你食物製備技巧改善長輩飲食,預防吸入性肺炎
室內空氣品質差 與肥胖大有關係!台大醫: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影響最大
每天晨跑10公里竟罹癌病逝! 醫師:晨跑前要看空品
世界氣喘日/適度用藥 別因疑慮拒治療
白天午睡時間別太久!醫:超過一小時 睡醒會更累
氣喘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 專家曝用藥常見3大迷思
胸腔凸起腫塊才發現長膿瘍 就醫發現竟是未熟雞蛋惹禍
老翁開胸手術後漸進式呼吸訓練 26天成功脫離呼吸器
空汙傷肺,只做胸部X光不夠 你有做過肺功能檢查嗎?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專家:25歲應測肺功能 建立健康履歷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關注肺老化 避免呼吸器相伴餘生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提升存活率 專家促建跨部會單位
【空汙世代】肺功能檢測論壇/「吹好吹滿」才有效 肺功能檢測重品質
健康威脅就在空氣中 居家大掃毒從通風做起
咳嗽超過兩週小心肺癌!8種人沒抽菸也要注意6症狀
老年人常肺炎 偶有膿胸積水...新營醫院整合治療成功治癒
常吃這些東西恐害腎臟纖維化! 醫示警「超無感徵兆」:尿色深不妙了
防疫勤戴口罩/流感、肺炎住院 近兩年大減
偶咳出血絲未重視 婦人突大量咳血險送命
男子突然呼吸困難胸劇痛 醫籲高瘦者注意原發性氣胸
濕冷咳嗽以為感冒 竟是氣喘發作
冬季溼冷好發氣喘造成原因多 咳嗽超過2周要小心
缺牙「遇缺不補」 恐提高失智及吸入性肺炎風險
台中總是灰茫茫?專家:口罩+定檢揪肺病
室內外空品連動 中國附醫倡肺年齡
咳喘逾兩周 小心肺纖維化
沉默的重症 小心肺纖維化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別再「冰敷」止鼻血! 醫曝2妙招更有效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