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入冬後的台灣溫差大、日照漸少,不少人開始出現血壓波動、手腳冰冷、情緒低落等不適。其實,「保暖」不只是穿厚外套這麼簡單,而是一場全身性的健康挑戰。今天的專題帶你從內而外檢視冬天的隱性風險。如何讓血管在溫差中穩定、心情在陰雨裡維持明亮、腸胃在火鍋季不受刺激、皮膚在乾冷中守住水分,為身體與心靈加一層「溫度防護罩」。
冬季氣溫持續降低,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偏高,但真正致命的不是低溫而是「溫差」。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說,天冷血管收縮是身體保存體溫的自然反應,各年齡層都一樣,但對於高血壓、血管脆弱族群來說,一旦血壓升高,血管內不穩定斑塊容易脫落,恐致血管破裂或血栓,而引發中風及心肌梗塞,特別是從暖和突然移動到寒冷的環境,「溫差過大」下,血管收縮更為劇烈,務必多加小心。
其實,不僅是高血壓,未定期服藥、追蹤控制病情的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或年紀大曾有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動脈血管疾病族群,低溫之下,均是心肌梗塞、腦中風再發的高風險對象。鍾伯欣說,每逢季節交替如秋天進入冬天,或短時間內溫度劇烈波動,門急診常見心腦血管患者突然增加,均與溫差劇烈變化有著密切相關。
為避免溫差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做好保暖十分重要。鍾伯欣說,日常生活中,以起床、出門、洗澡為誘發心腦疾病的三大高風險時段,一定要注意「三步驟防溫差」。
冬天起床時,身體從被窩起身容易暴露在低溫,要把保暖衣物放在床邊。
1.起床後,應立即穿好保暖衣物。2.最好戴上帽子、圍巾,尤其是怕冷的長者。
3.若室內太冷,應使用電暖氣、電熱扇增加室溫,同時應注意維持室內基本溫度與通風。
由於洗澡時要脫掉全身衣服,也要預防溫差過大。
1.建議洗澡前在浴室門口使用電熱扇,讓浴室空間預熱。2.洗澡水溫多於攝氏37、38度,這時人也會出汗,洗太久恐大量出汗造成脫水,提醒熱水澡不宜洗太久,以10至15分鐘內為宜。
3.應在浴室內先擦乾身體,並穿好衣物再出浴室,特別是年長者,以減少冷熱落差。洗澡後可喝一杯白開水補充水分。
從溫暖的室內移動到室外,更要積極做好保暖。
1.天冷保暖穿著首重洋蔥式穿法,也就是衣服是一層一層的穿上,進出室內外才能依溫度穿脫。2.如要更積極保暖,應搭配帽子與圍巾,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3.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平時就應積極監測、控制血壓。
鍾伯欣提醒,真正引發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原因,仍是三高慢性疾病未控制好所致,患者務必按時服藥、控制病情。另外,血管脆弱族群一定要多喝白開水,盡量不要喝酒及咖啡等飲料,喝熱飲(熱開水)、薑湯等禦寒也是可以的,以防血液過於黏稠,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風險。
平時自我監測血壓方面,鍾伯欣說,應採用台灣高血壓學會的「722」口訣,也就是連續7天、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量測2遍,2遍中間間隔一分鐘再取平均值。尤以早上那2次最具參考價值,因此,早起先上廁所,在吃早餐和吃藥間,坐下休息約5至10分鐘,再量2次血壓,在這段休息時間,喝點白開水很重要,一般人約喝300至500c.c.,身材嬌小者可以喝100至200c.c.。
鍾伯欣說,因夜間空調與長時間睡眠會造成隱性缺水,若以手臂式血壓計直接量測血壓,因血容量不足可能出現「忽高忽低」的誤差,喝白開水可以讓量測血壓更為精準。若發現連續量測血壓一至二周後,一半量測數值都是偏高的情形,應就醫檢查,了解血壓過高的原因。
許多長輩冬天仍習慣清晨外出運動,鍾伯欣說,長輩只要血壓保持穩定,並做好保暖,清晨三、四點外出運動並非完全不可,但重要的是清晨、傍晚及深夜,這時戶外空氣流動是最弱的時候,PM2.5含量最高,更需要在意的是空氣汙染。
鍾伯欣表示,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吸入過多空汙PM2.5,恐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此時出門運動保暖應採洋蔥式穿衣法,並戴上圍巾、帽子、口罩,避免吸入過多PM2.5。若一定要外出運動,建議可以改至室內運動中心、球館與健身房,維持運動習慣。
‧單身男和父母同住「40歲存到800萬」外甥一句話讓他懷疑人生
‧82歲女醫靠一碗無鹽蔬菜湯「不吃藥降血壓」要領是把湯當藥喝
‧冬天窗戶滿滿水氣擦不完?塗上一層常見家用品 逾1個月不結露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