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根據知名醫學期刊登載的研究,2010年美國有一位56歲的病患,在十年內經歷了28次的心導管手術、放置了67根血管支架。
並非放愈多血管支架就代表愈安全,即使是都放塗藥支架,還是有再狹窄的風險。以放血管支架的邏輯來說,放愈多支架,自然就會越放越遠端,血管愈遠愈細,在細小血管上,更容易產生再狹窄風險,支架絕對不是放愈多愈好。每個人的血管管徑大小、結構及狹窄程度不盡相同,能放置的數量也因人而異。
血管支架就像是「擋土牆」,日常良好的生活習慣、藥物控制等,就像是「水土保持」。很嚴重的狹窄,就像是危險的山坡地,土石容易崩落,一旦崩落,斑塊就會把血管堵住,即使有裸金屬支架當擋土牆,但上游水土保持沒做好,砂石照樣會崩塌,再狹窄率最高達30%。至於塗藥的金屬支架則能夠局部減少血管斑塊造成的狹窄,就像擋土牆加做水土保持,藥物可以滲透到血管壁,讓斑塊不要長進來,再狹窄率最高5%。
因此,即使裝了支架,還是要配合服用藥物做好水土保持,支架是治標,治本仍須遵從醫囑服藥。也曾有病患檢查後,發現血管90%阻塞,但就是不想放支架,只願意吃藥,病患後來也因為按時服藥,除了偶而胸悶,大致病況都獲得控制。
沒錯,支架並沒有辦法預防血管阻塞。血管狹窄三大危險因子是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其次的危險因子則為抽菸、喝酒,許多病患以為放完支架,病就治好了,繼續抽菸、喝酒,結果六個月後又來醫院報到。
從根本開始預防血管阻塞,可遵從預防三高的飲食,少油、少鹽、少糖。盡量吃原形食物,攝取不飽和脂肪酸類食物,堅果雖是好食物,但熱量高不宜多吃,否則轉為肝糖後,最後又形成脂肪;多食天然蔬菜、水果,但太甜的水果像是西瓜、芒果少碰,芭樂最好;每周有氧運動3次,達到運動心率大於130以上。
即使現階段沒有三高,年紀仍是一大風險因子,尤其血糖與老化息息相關,老化後胰島素抗性增加,血壓就隨之增高,50歲以前可能低空飛過,但過了50歲以後,一定要定期檢查。
另外,抽菸、慢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具高風險因子者,都要注意心血管健康狀況。紅斑性狼瘡、風濕性疾病患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血管動脈硬化風險高,都要定期追蹤。
抽菸、三高、具家族史者,這三類族群都應定期檢查,一旦有症狀需盡早就醫。若家中有親戚40歲以前就發生心肌梗塞,自己就應該提高警覺,建議40歲過後可開始定期追蹤,每年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血管鈣化指數檢查。
若完全沒有三高的民眾,只做運動心電圖,僅有陰性、陽性的結果,也沒辦法精確掌握身體的狀況,建議每三年可考慮做一次冠狀動脈攝影掃描的健檢,透過電腦斷層影像,觀察血管是否有出現狹窄狀況,才能即時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心導管手術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差別就在傷口大小。心導管手術僅在手或鼠蹊部位打洞讓導管進出;但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要開胸,即使是微創手術,也會在側邊留下6至7公分的傷口,傳統的術法至少10至12公分的傷口,恢復期也長。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最大的風險就是「中風」,因為繞道手術需要「體外循環機」,暫時替代心臟的部分功能,因此術中必須要插管,還要擔心術中、術後產生中風的風險。
心導管手術的風險,則是手術過程中將血管撐開,心臟血流會降低,術中容易產生心肌缺氧狀況,但風險高低仍要視個案血管、共病狀況而定。
諮詢/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醫師黃晨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