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快壽命較短?醫師:心跳加快是疾病警訊,3種人高危險群
心跳快慢與健康息息相關,早年就曾有醫學期刊指出,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哺乳類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
而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每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研究:心跳十年內持續上升,死亡率高出2倍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承駿日前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越快,死亡率是呈線性增加。
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群眾,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相同。
心跳加快是健康警訊,注意心臟病、糖尿病風險
魏丞駿表示,根據最近台灣本土的心衰竭調查,絕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快,即使有規律在門診追蹤的病患也是如此,反映出心跳是多數人忽視的生命徵象,而理想的心跳速率,是控制在每分鐘55-60下。
魏丞駿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應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不可輕忽。
心跳太快不利健康,3大高危險群應嚴格控制
若是慢性病患,心跳的變化與軌跡更重要。根據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快慢對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的病人影響最大,尤其是心臟衰竭病人,典型的症狀表現就是血壓低、心跳快。
醫師解釋,心臟的功能好比一個馬達,心臟衰竭就像馬達故障無力,每收縮一次只能送出少量血液,因此必須加快心跳次數以勉強補足心臟功能,造成心跳快的現象。
魏丞駿提醒,民眾應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改善心肺功能,除了每天監測自己的血壓外,更要注意心跳,尤其是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心跳大於每分鐘70下,死亡風險即開始增加,對心跳的控制必須更嚴格。

今周刊幸福熟齡
今周刊持續揭露第一手的財經資訊與產業動態。從國際趨勢、政治經濟情勢、產業動態到理財規劃及社會文化資訊。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急性中風治療創紀錄遠離失能兩關鍵:FAST及早辨識、打119送醫
8成以上成人曾心悸 醫師:合併這4項症狀快就醫
中風後該如何復健?如何避免再度中風?專家教你怎麼吃才能顧及營養與健康
疫情高峰胸悶不想進醫院 70歲老翁差點出大事
健檢膽固醇數值總是紅字?教授解析數字過高原因
餐廳女服務員左腳比右腳粗一倍 診斷為深部靜脈栓塞
中過風的人再次中風風險高?留意心房顫動高風險因素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大便用力導致腦出血 醫籲高血壓患者慎防便秘
一包鱈魚香絲,竟有可能讓你「高血壓」!營養師教5招預防心血管疾病
胸悶以為染新冠,昏迷竟是心肌梗塞!醫師教分辨二者最大不同
急性腦中風做對兩件事 降低腦損傷與失能打119送醫、讓可決策者同行
你真的會量血壓嗎?1張圖教你正確測量血壓,測量前30分鐘不能吃「1食物」
宿疾復發幸心導管手術及時搶救 醫籲落實定期追蹤
遠離壞膽固醇!國內最新臨床指引公布 超標指數再加嚴
8旬老婦血管阻塞變象腿 機械除栓術讓雙腿復原
一走就喘、乾咳不停 檢查發現肺比身體老20歲
喘咳血腫暈 恐是肺高壓警鈴響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高血壓》期刊研究顯示吃對蛋白質方式 可降低66%高血壓風險
美國心臟協會揭關鍵時期:站立血壓高於坐姿 心臟病風險多2倍
主動脈剝離是高血壓患者的奪命殺手 醫詳解主動脈剝離成因、症狀及預防
坐車上山就會有影響 台大醫揭高山一日遊的心血管風險
久坐中風、心臟病風險增147%!醫教6習慣有助逆轉
長期久坐讓身體有3大變化 醫授撇步遠離心血管風險
38歲青年上班途中被蜜蜂螫一口 差點心肌梗塞喪命
八成患者不知自己中風!先打119 勿自行就醫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吃米血上背痛竟是胃病轉移!醫曝轉移原因及胃痛避吃食物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肛門有突出物可能是痔瘡 若出現這些症狀需就醫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有「泡泡尿」就是腎臟出問題嗎?醫:這5情境也會讓尿液產生泡沫!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