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麻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先來講一個故事,主人公42歲王先生是一家私企的老總,最近生意忙碌,連續幾天熬夜,開始出現左手無名指、小指部位麻木,以為是電腦用多了,也沒有太在意。接下來兩天整個左手臂都出現麻木,同時還有胸悶不適。隨後出現了劇烈胸痛,大汗淋漓等,這才慌了神,趕緊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去醫院就診。經過檢查發現,竟然是心肌梗死,醫生給予了緊急手術。據醫生說,王先生的左側冠狀動脈的主幹幾乎堵死了,再稍微晚來一會兒,就沒救了。
王先生脫離危險後,卻怎麼也想不通,一個小小的手麻竟然是心梗?還差點要了他的命。
原來啊,心肌梗塞是心臟某條動脈發生阻塞引起的心肌局部缺血性壞死,與該血管伴行的所有神經分支或末梢神經都可以受到牽連,即導致分佈區域的神經缺血缺氧而發生麻木的感覺。心臟病變與我們無名指和小指的神經分支關係密切,所以會引起該部位的持續性麻木或者疼痛等。
聊手麻,當然得先了解一下我們的手。
人類的身體器官中,最精巧的部分是手部的19塊小肌肉,也是手最寶貴的部分。有這19塊肌肉,人才可以幹非常精細、靈巧的活兒。
就是因為有這19塊小肌肉的活動。它使人的拇指可以轉向掌心(稱為對掌),又可以轉向其他手指(稱為對指)。對掌和對指是人手最主要的功能。
其中,有4塊在拇指上,4塊在小指上,4塊在肌腱上,4塊在掌骨間的背面,3塊在掌骨間的掌面。這就是我們手內部肌的結構。
手還是人類神經感覺最為豐富最為敏感的部位,神經纖維也最集中。從比較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大鼠和人在基因結構上大體相同,僅有3%的差異。但在手擁有神經纖維的數量上差異卻極大。大鼠前爪上有3萬根神經纖維,而人手上有100萬根,這是任何其他動物都無法比擬的。
再從人的大腦皮層顯示的信息來看,手在大腦皮層上所佔的面積最大,幾乎達到1/4到1/3。因此,手的高度靈活是和腦聯繫在一起的,是人類所特有的高度進化的結果。在手指做複雜、精巧的動作時,腦血流量就會增加35%以上。所以說,手是人的第二大腦。
一旦身體某些部位發生病變,在手上顯示出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引起手麻的主要原因
1、頸椎病
引起手麻最常見的疾病就是頸椎病,它是中老年人好發的疾病之一。當人步入中年以後,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以後,往往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關節突發生增生或肥大,這些突起一旦壓迫鄰近的頸神經根時,便出現了頸椎病。頸椎病除了有手指麻木、感覺異常以外,還伴隨其它症狀,如:頸肩部骨肉酸痛,上肢有放射痛或活動障礙等。確診頸椎病並不困難,只要照一張X光片就可以了。
2、中風
引起手麻的另一常見疾病便是中風。《衛生寶鑑·中風門》曾說:“凡人初覺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三年之內有中風之疾”。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闊情志。雖然手指麻木不一定會發生中風,但對於年齡在40歲以上的中年人來說,如果經常出現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肢體麻木、舌頭髮脹等症狀,且患者平時又有三高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時,應多加警惕。
3、腕管綜合徵
主要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嚴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縮,影響手的精細動作,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綜合徵”。
4、肘管綜合徵
主要是環、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環、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運用。這是因為神經在肘部受到卡壓,即所謂的“肘管綜合徵”。
5、更年期綜合徵
進入更年期(醫學上稱圍絕經期)的婦女有時候也有手麻的現象,但是並不明顯,同時還有出汗、易怒等情緒變化,隨著更年期的結束,手麻現象就會隨之消失。
6、糖尿病
血糖維持較高水平,對血管、神經造成極大傷害,血管硬化,神經病變;出現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末梢神經炎等常見的並發症,一般雙側多見。
總之,手麻症狀的確診,還需結合病史綜合分析並且參考頸椎攝片、肌電圖等輔助檢查才能明確論斷。一旦確診,如若症狀尚輕,則經正規的非手術治療,均可有不同程度好轉,如若症狀明顯,並出現手內肌明顯萎縮,則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阻止病情發展,以免造成手內在肌不可逆的嚴重萎縮,導致手的功能嚴重障礙。
如何緩解手麻症狀
1.用拇指指尖觸及食指尖2次,再觸及中指尖1次,無名指尖3次,最後小指尖4次。然後按照相反順序,重複一次。重複這個循環,持續15-20min。這種指尖運動打亂手指活動常規,讓大腦思維轉動起來。對於老年人手麻,間斷性手麻,動動指尖,效果更好,我們一起來做,告別手麻。
2、練“腕”力。準備約250cc的瓶狀物,像飲料罐、小水瓶。將手掌朝下,握住裝滿水的瓶子,以緩和的速度將手腕上舉及下彎,上下皆維持5秒,來回10次。
3 、還可以根據以下動圖進行反覆練習。
原文出處:超級丁醫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