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百人就有一人心房顫動,但七成五患者不知自己患病。醫師指出,若未及早發現加以治療,罹患缺血性中風機率將高出一般人五倍。建議民眾平時「自摸」,摸摸脈搏,發現脈搏與平常不同、不規律,即應就醫。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蔡佳醍指出,心房顫動起因於心臟產生節律訊號的功能異常,容易心悸、胸悶、喘、累,但不少患者毫無症狀。由於血流不順,凝結血塊,易造成血管栓塞,死亡率為一般人兩倍。
蔡佳醍說,隨著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發生的機率越高,8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人患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家族史、心臟病史均為危險因子。服用抗凝血藥「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血劑,預防中風效果可達九成多,但「華法林」容易與食物和藥物產生交互反應,給藥不便。
近期亞洲大型臨床實務研究指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發生出血機率少於華法林四至五成,無飲食與用藥上的禁忌,對亞洲人來說,預防效果更好,可有效且安全的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腦中風,給藥相對容易;且可顯著降低可能危及生命的出血風險,尤其是顱內出血。
研究結果顯示,亞洲常規臨床患者實際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時,中風與重大出血的發生率皆偏低。歐洲心臟醫學會(ESC)發表的最新國際心房顫動處置指南中,已將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列為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腦中風的第一線用藥。
蔡佳醍表示,心房顫動在亞洲的盛行率逐年攀升,預計2050年將有7200萬名心房顫動患者,但大部分患者直到中風住院才知道自己心房顫動。建議65歲以上長者定期接受心電圖檢查,每天摸摸脈搏、手腕或頸部的脈搏跳動,如發現不規律,盡早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advocacy.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advocacy.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