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消化系統

腸躁症多見肝鬱證候 因情緒、壓力造成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腸躁症常見症狀間歇性發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陳偉坤表示,此症起病緩慢,有緩解期。主要症狀變化包括腹痛、腹瀉、夜間腹瀉,以及便秘。常見症狀間歇性或短期交替出現。

中醫師陳偉坤表示,腸躁症主要症狀包括腹痛,多為腹中或下腹疼痛,常伴有腹脹或排便異常。腹痛易在進食後出現,熱敷、排便、排氣後可緩解。還有腹瀉;可見糞量少,呈糊狀,含較多黏液,經常或間歇性腹瀉,可能因進食而誘發,無夜間腹瀉;也可能有腹瀉和便秘交替的現象。

而便秘部分可見便如羊屎,堅硬,可帶較多黏液,排便費力,排便時解不淨感明顯,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便秘,或與短期腹瀉交替。

腸躁症患者常見「肝鬱」現象。中醫師陳偉坤表示,中醫所說的「肝鬱」就是指情緒、壓力所造成的症候,因此這類患者心理調適非常重要。臨床上用藥可分兩類,配合疏肝理氣;抑肝扶脾藥方調養。

陳偉坤表示,肝鬱症候患者的辨證治療上,針對「肝鬱氣滯」體質者,表現可見排便秘結,欲便不能,腹脹,苔薄白,脈弦。治法可採疏肝理氣,藥方可用六磨湯(枳殼、檳榔、烏藥、人參、木香、沉香)加味。

「肝鬱脾虛」者可見腹痛腹瀉發生於鬱怒及情緒緊張之時,瀉後痛減,痛區多在少腹,胸脅悶脹,脅痛腸鳴,噯氣頻作,緊張易怒,胃口不佳,脈弦,苔薄白。治療應配合抑肝扶脾,藥方可用痛瀉要方(白朮、白芍、陳皮、防風)加味。

腸躁症亦可配合穴道治療,陳偉坤表示,可應用針灸及外治法。針灸調理通常實證體質者採用瀉法方式,虛證者則採補法,同時可配合熱敷方式調養,改善排便不順、疼痛問題。

陳偉坤表示,包括患者「泄瀉」時,針灸可取足三里、天樞、三陰交穴改善。「脾胃虛弱」加脾俞、章門穴;出現「痞悶感」加公孫穴;而「肝鬱」者可加行間、太衝穴。便秘可取大腸俞、天樞、支溝、豐隆穴;熱秘者可加曲池、合谷穴;氣滯者加中脘、行間穴。

陳醫師表示,外治法部分,針對虛寒腹痛腹瀉,可準備食鹽或粗鹽約2兩炒熱,裝在綿紗布袋內,熨敷肚臍周圍。而實熱便秘者,可用大黃粉末約3錢,芒硝末約1兩,以米酒調敷肚臍,紗布覆蓋,以膠布固定後,以暖暖包或熱敷袋熱敷10分鐘左右,可促進排便作用。

腸痙攣引起腹痛還可用暖暖包或熱敷袋熱敷,或以手繞肚臍順時針按摩、艾條溫灸,都有緩解疼痛的效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腸躁症 腹瀉 便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