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姜宜菁/西螺報導】
患有C肝的梁先生與捐肝給父親的黃先生,昨天現身分享肝病療治的親身經驗,呼籲大眾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梁先生受C型肝炎感染,早期未定期追蹤;30多年前曾患肝炎,吃藥後好轉就停藥,91年再次復發昏迷;經彰化基督教醫院檢查發現罹患腹膜炎、末期肝硬化症狀。腸胃外科醫生陳堯俐建議由親屬捐贈,「等待器官捐贈有時需碰運氣。」
家屬準備捐肝時,院方獲知器官捐贈;「我的人生重新變成彩色的」,肝移植後他戒菸酒,定期追蹤。陳堯俐表示,C型肝炎沒有疫苗,手術後成功率六成以上。
黃先生的父親罹患B、C型肝炎併肝硬化及肝癌,他形容父親最嚴重時,四肢細、肚子大、皮膚暗黃色,「真的很像青蛙。」母親煩惱病情而看精神科,他上網查資料,多方比對決定捐肝救父。
他說,捐肝後只有飲食變清淡,由於膽囊拿掉,體重2年內從原本110公斤變成80公斤,「根本不會影響生活,頂多是身上留了一個疤痕。」但他卻覺得捐肝給父親是無比榮幸的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