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超標沒罹糖尿病別僥倖!「糖前期」仍危機重重
拿到體檢報告時,你可能會暗自慶幸:血糖雖然超出正常值,但並沒有診斷為糖尿病,說明我很健康。
你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時你已經處在糖尿病前期(以下簡稱“糖前期”),距離糖尿病只有一小段距離了。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糖前期有哪些症狀,並教你科學控制血糖。
中國約5億人處於糖前期
作為慢性病,糖尿病會引起各臟器組織功能的損害,但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或肥胖,其危害不亞於糖尿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臨虹教授團隊與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永華教授團隊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中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學數據。
數據顯示,2013年, 中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為35.7%,也就是說,中國約有5億人正處於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偏高,但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一種糖代謝紊亂狀態,是糖尿病的早期預警信號。但由於其還未到診斷糖尿病的標準,常常被人忽略。
糖前期一般分為兩種,一是空腹血糖偏高(IFG),其血糖介於6.1~7毫摩爾/升之間;二是糖耐量異常(IGT),是指空腹及餐後血糖均偏高。
在中國,70%左右的糖尿病前期屬於合併IGT食物患者,特點是以餐後血糖增高為主。臨床上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餐後兩小時血糖是異常的。
所以,體檢時的空腹血糖測試,是不足以明確患者是否處於糖前期的。
當心糖前期的5個信號
只有抓住一些蛛絲馬跡,才能及早對糖尿病進行檢查以及治療。以下這些症狀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糖尿病信號。
1.吃飽就睏
偶爾的一次不必擔心,但如果經常這樣,則可能是身體報警,表明現在的飲食結構有缺陷,如飲食中精製麵粉和含糖食物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比重太大。
2.垃圾食品上癮
三天不吃爆米花、洋芋片就難受,表明你已經上癮了。
當人體攝取含大量糖、鹽和脂肪的食物時,消化道會分泌出內生性大麻鹼,這種物質刺激人們的進食中樞,就會讓人感到飢餓,有暴飲暴食的衝動。
此類食物進入體內消化速度快,容易導致血糖紊亂,長期食用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3.體重超標
超重的定義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的10%~20%,若超過20%以上,那就是肥胖了。多餘的體重可能來自於肌肉、骨骼、脂肪或者身體內的水分。
肥胖是產生2型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糖尿病前期患者都有體重超標,特別是單純減少熱量攝入後,體重依然不減的人,更應提高警惕。
4.大腹便便
有些人腰腹部過胖,細胳膊細腿大肚子,又稱腹型肥胖、向心型肥胖或內臟型肥胖,這種人脂肪主要沉積在腹部的皮下及腹腔內臟。
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即為腹型肥胖。
另外,內臟肥胖還會加快動脈硬化的進程,增加患老年癡呆症的機率,同時增加高血壓、心髒病、腦卒中等危險,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5.血壓偏高
臨床上許多高血壓病人都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較多地伴有高血壓,兩者被稱為同源性疾病。
有研究顯示,病史超過6年的高血壓患者,約有四成會患上糖尿病。由於二者都和血脂高、生活習慣不良、缺乏運動等有關係,因此,注意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十分關鍵。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瞭如上情況,應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儘早對糖尿病進行篩查以及治療。
給不同人群的防治建議
糖尿病帶來的不僅是血糖升高的表象,還可能是全身的代謝異常。因此,學會預防格外重要。
以下是給不同人群的控糖建議:
血糖暫時正常的人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對50萬中國中老年人群隨訪7年發現,只要堅持這幾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預防近80%的2型糖尿病。
保持正常體重
肥胖是糖尿病發病的最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在18.5~23.9比較健康。
腰臀比一般女性比值在0.85以下,男性0.9以下,都屬於健康範圍。當此比值大於1時,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調節飲食習慣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克。
增加全穀物、果蔬、魚、禽肉等膳食攝入,同時減少紅肉、加工食品、甜飲料及澱粉質食品的攝入,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堅持每週運動
要達到預防2型糖尿病的效果,每天需要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至少半小時,每週累計150分鐘以上。
戒菸
與不吸煙人群相比,主動吸煙人群的糖尿病風險要高出37%;在不吸煙人群中,那些長期吸入二手煙的人,糖尿病患病風險比不吸入二手煙的人高22%。
定期體檢
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更應及時排查。
“糖前期”的人
屬於糖前期的人應採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管理血糖。
飲食干預
每日所需熱量45%~60%來自碳水化合物,25%~35%來自脂肪,15%~20%來自蛋白質;烹飪時要盡量採用植物油,保證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適當進食粗糧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注意限鹽限酒,如果飲酒,就要計入總熱量,每克酒精可提供7千卡熱量。
運動干預
超重或肥胖者要將BMI(體重指數)調整到24左右,或體重至少下降7%,並使體重長期維持在健康水平。
有氧和抗阻運動的聯合進行:
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包括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太極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續運動20~60 分鐘或不少於10 分鐘。
抗阻運動,如舉啞鈴和槓鈴等,每次2~3組,每組8~10次,組間休息2~3 分鐘;每周至少2次抗阻運動,之間應間隔1~2 天。
糖尿病患者
患了糖尿病的人,也不必過於悲觀。只要減少糖分攝入、規範治療、密切監測血糖水平,保持體內血糖始終維持在較低水平,就能控制病情,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為什麼使用胰島素後血糖還是起伏不定?醫師告訴你控糖關健!
哪種藥像魏瓔珞? 醫師追劇追出糖尿病用藥「個性」
失眠是糖尿病的「元凶」還是「幫凶」?
釋迦營養價值高,但這樣吃血糖會失控!營養師籲2種人更要慎吃
睡得少、熬夜易發胖? 醫師:睡眠不足5天胖0.8公斤!
年菜菜色多,營養CP值不一定成正比 餐後一個動作化解高脂高熱量!
天冷習慣穿襪睡覺 小心「1狀況」釀腳爛
愛吃甜食,體重卻意外下降!!專家提醒小心罹患這疾病
醫病天地/糖尿病患者 小心視網膜病變
美國學會聯合聲明:一類人的脂肪肝易惡化為癌症
白飯和炒飯哪種讓血糖飆升?答案跟你想的不一樣
暴飲暴食熬通宵成三高患者未爆地雷!8招促進血液循環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糖尿病營養補充怎麼選? 看懂標示諮詢營養師準沒錯!
韓國女星朴信惠、IU的減肥菜單真的會瘦? 專科醫師揭「超悲劇下場」...小心更難瘦
矯正代謝力該怎麼做? 醫: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
你以為的餓只是大腦覺得餓!「假性飢餓」 當心掉進越吃越多的陷阱
誰惹阿嬤「一肚子氣」?醫:還好早發現才免於致命風險
如何與甲狀腺機能亢進共處? 醫師的生活飲食3叮嚀
台師大研發糖尿病偵測儀 在家一吹就能掌握病情
喝油養生兼顧減肥? 醫曝「真實案例」下場...小心要命
糖友擔心會失明不打胰島素 醫師:錯誤迷思誤治療時機
寒流來襲嗑鍋 小心痛風發作
醫病天地/糖友長途開車 先量血糖防過低
「糖」與「醣」怎麼分? 影響血糖起伏變化最大的是它
無法確定何時吃飯怎麼吃血糖藥?醫揭關鍵在吃藥時間
減重2公斤糖尿病風險就減半!研究:搭配2措施最有效
紓壓猛嗑鍋 關節腫大 痛風發作
手搖飲不只肥到爆! 專家曝「每日1杯」下場...晚年慘了
近七成糖友恐陷失明危機卻「不自知」 醫:內科眼科應同步
猜你喜歡
專家帶來天大的好消息:2025年這種疾病會消失不見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加劇!餐後1動作助緩解
40歲以後如何防止血管硬化?醫師分享6撇步讓血管變年輕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重訓盛行 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便秘拖久腸潰瘍恐要命?醫:6纖維蔬果、床上翻滾助排便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莊昕悅營養師/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
主動脈瘤如體內未爆彈!心外醫:5症狀中1恐要命
少女「抽菸加一天一罐汽水」牙齒發黑爛光 網友嚇:該刷牙了
男子挺台灣鳳梨大口吃 鳳梨卡食道差點窒息緊急就醫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 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頸椎病來得早又難好!醫:穩定頸椎才治本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預知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專家建議做1事!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阿嬤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治骨鬆 一轉身兩大腿竟骨折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你以為你很瘦嗎?這個器官胖起來,恐增加死亡機率
皮膚癢睡不好 3招改善
下肢「1徵兆」恐是心臟衰竭!醫:初期症狀難發現
B肝抗體消失補打疫苗? 許金川:腹部超音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