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新陳代謝

監測血糖技術 減少糖尿病患者扎指頭次數

台灣糖尿病患者年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者。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糖尿病位居第5位,平均55分鐘左右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
台灣糖尿病患者年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者。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糖尿病位居第5位,平均55分鐘左右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

游能俊╱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
游能俊╱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
台灣糖尿病患者年年增加,根據衛福部統計,18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為11.8%,約有227萬名糖尿病患者。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大死因,糖尿病位居第5位,平均55分鐘左右就有1人因糖尿病死亡。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動脈硬化、血管病變等,目前糖尿病治療以控制血糖為主,但在減輕治療不便、增加患者遵從醫囑的順從度,有了大幅度的進步。

第一型糖尿病

1 人工胰臟

第一型糖尿病需接受胰島素注射,為了方便患者,現在已有胰島素幫浦,腹部放置軟針儀器偵測血糖後,能自動注射胰島素,該技術並促成「人工胰臟」發展。

人工胰臟是將感應器及胰島素植入體內,透過體液提供的數據,直接運作。目前感應器植入體內運算的技術已相當成熟,但放入體內的胰島素以及感應器放置位置卻仍在研究中,若是能夠突破道德及部分技術,近年內將有相當的進展。

2 減少扎指頭的血糖機

目前國內所有的血糖機都需要採集患者指尖血液才能監測血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核准連續血糖監測儀「Dexcom G5」,測得數據可直接用於胰島素調整,每天僅需要採集2次指尖血液作為校正,其餘數據可以透過儀器24小時監控,更可以傳送到手機裡累積血糖數據,精準度已經獲得認可,踏出減少扎指頭的一大步。

另外,也有業者研發出超音波或紅外線監測法,可進一步免去採集指尖血液的痛楚,透過監測人體細胞密度的不同,瞭解體內的血糖變化。目前已經有相關產品,但精準度有待提升,目前國內並未販售,但免去採集指尖血液而能獲知血糖數值,將是醫界努力目標。

3 吸入型胰島素

施打胰島素讓許多患者懼怕,業界不斷替代方法,現階段已經研發出劑量低可在餐前使用的「吸入型胰島素」,台灣尚未獲得食藥署許可,國外已經販售,該產品可增加患者使用胰島素意願。

4 基因檢測

第一型糖尿病發病前,免疫系統會逐漸出現異狀,未來希望可以透過監測基因、免疫系統改變、體內抗體等指標,提供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積極作為。

第二型糖尿病

1 減少藥物種類:使用藥物愈來愈少,控制血糖的藥品朝向多種成分結合在單顆藥品方式呈現,抑制升糖素分泌的腸泌素 GLP-1,現在需要24小時內施打,未來將發展長效型腸泌素,打1針可維持1周或1個月;現在也研發出胰島素合併腸泌素的藥劑,最快年底可望用於臨床。

2 阻斷肥胖:肥胖是造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若透過基因檢測,了解是否有出現糖尿病相關抗體,早期使用減重藥物,可望阻斷患者出現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併發症預防趨勢

1 眼睛病變:糖尿病併發症治療以眼睛進展最顯著,過去無法控制的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疾病,陸續有新藥協助治療。

2 末梢血管問題:過去用於心臟血管的支架,可用於糖尿病病變引起的足部血管硬化、足部末端血管。

3 傷口:新發展的敷料除了可有效阻隔外界感染,也能運用特殊技術增加肉芽組織生長。

4 動脈硬化:可透過「踝臂血壓比」瞭解動脈是否硬化,減少患者道聽塗說,自行使用熱源減少末梢血管不適、卻引發問題的風險。

預防篩檢

1 審視家族史:就算沒有糖尿病症,最新觀念是至少45歲起,每年皆要做一次健康檢查;家族中只要一人罹患糖尿病,直系血親都屬於高危險群,建議每年都接受檢驗。

2 注意體重:糖尿病患者多體重過重,過去建議18歲以上體重過重者每年檢查一次。美國糖尿病醫學雜誌去年發表兒童青少年在12歲到18歲間,糖化血色素(HbA1c)未達糖尿病前期數值5.7,但已達5.3,未來發生糖尿病機率是一般人5.4倍,只要體重過重,建議12歲起每年篩檢。

控制血糖 糖尿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