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94歲阿嬤血管健康度只有20歲、醫院也嚇壞!她曝「每晚在浴缸做一運動」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新陳代謝

穩定糖化血色素 糖友首要之務

澳洲教授Gregory Fulcher分享預混型胰島素的治療優勢。
澳洲教授Gregory Fulcher分享預混型胰島素的治療優勢。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供

楊偉勛教授呼籲,糖友應維持好的生活型態,飲食、運動、藥物控制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維持穩定血糖。<br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供
楊偉勛教授呼籲,糖友應維持好的生活型態,飲食、運動、藥物控制三者缺一不可,才能維持穩定血糖。
圖/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供
61歲婦人14年前確診第二型糖尿病,當時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3.6%,經藥物治療後,血糖獲控制。不過,她5年前監測血糖時,發現血糖攀升,HbA1C更升至12.8%,高於糖友應控制的7%。接受醫師建議後,改為一天施打2次預混型胰島素,4個月後,HbA1C降至9.4%,持續使用至今控制良好。這是典型的轉換使用預混型胰島素後,血糖控制良好的例子。

HbA1C長期超過7% 需打胰島素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偉勛教授指出,糖尿病是因胰島細胞分泌衰退造成,一般來說,當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時,分泌胰島素功能只剩50%,且每年平均衰退4%,且逐年進展。隨飲食西式化、人口高齡化,台灣糖友人數逐步增加,據健保資料分析,糖尿病患者已超過兩百萬人。

臨床上,醫師都以HbA1C為最重要的控制標的,病情輕微者可口服藥物治療,搭配飲食及生活習慣控制。但平均五、六年後,若HbA1C長期超過 7%,就建議需搭配施打胰島素,維持胰島素供給穩定以控制空腹及飯後血糖,以免血糖波動過大影響血管功能,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的併發風險。

強化治療 基礎型轉換預混型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日前在全台辦理五場「餐後血糖管理研討會」,共計三百名以上醫師參與,討論預混型胰島素的優勢,並邀請澳洲雪梨大學醫學院內分泌臨床教授Gregory Fulcher分享該國經驗。

Gregory Fulcher教授表示,臨床上大多數病人不願施打胰島素,往往持續使用多種口服藥物,等到血糖已經很高時,才會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這時若給予基礎型胰島素,只能降低其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仍無法獲得有效改善,身體器官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下,會增加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此時他會建議給予預混型胰島素才能快速控制病人的血糖問題。

Gregory Fulcher教授建議,對於生活型態固定,治療上追求簡單方便的糖友,此時可轉換施打預混型胰島素,早晚各一次,七成以上糖友的空腹及餐後血糖與HbA1C可獲有效控制。他舉澳洲糖友個案為例,從基礎型轉換成預混型後,HbA1C從9.3%降至7%。若需更積極治療,此時預混型胰島素也能一天增加為施打3次,對於血糖控制效果更有助益。不過,若患者無法定時定量用餐、維持運動習慣等,自主管理能力性高,就可以採用較複雜的基礎胰島素搭配速效胰島素的療法,以達到理想的血糖控制。

除了治療 更要良好生活型態

楊偉勛教授表示,從基礎型轉換到預混型胰島素時,最首要考量是安全性,建議原本施打多少劑量,轉換時也應打多少量,只是從一針拆成二針,轉換後一定要再依需求調整。楊偉勛強調,不管只服藥物或需搭配胰島素治療,糖友都應維持好生活型態,飲食、運動、藥物控制三者缺一不可,且需乖乖監控血糖,讓HbA1C維持穩定,才能減少併發症風險。

打胰島素 血糖控制 糖尿病 糖化血色素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