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視力檢查可從結果「1.0」、「0.3」區分視力好壞,但傳統聽力篩檢只有通過與不通過,無法量化,結果判讀模糊,民眾往往不知道自己聽力到底是很好、正常,還是稍差,甚至異常。
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共同研發設計「聽力量值法」,以平時講話常用的四種音頻作為測試音,並分成10個等級,每個量值相差5分貝,聽力量值越高,代表聽損情況越嚴重。
台北榮總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廖文輝指出,聽力量值法設計理念正來自視力檢查,民眾根據聽力量值,就可得知聽力程度,基本上,S1到S5為「聽力正常」,S6、S7為「聽損警訊」,S8以上到無反應,則為「聽損確定」,取代傳統聽力篩檢只有通過與不通過的二分法。
廖文輝說,許多老人與小孩因本身聽力受損或耳垢阻塞、耳膜破洞、積液性中耳炎、先天性單側聽力障礙等,容易出現潛藏性聽損問題,但他們並未察覺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聽損,錯失早期預防及治療黃金期,進一步影響語言學習或日常生活。
研究人員曾對天母國小學童進行聽力量值法研究,時間長達3至五年,部分被判定是S6、S7聽損警訊的學童,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耳垢阻塞而影響聽力,相關研究結果刊於今年七月國際小兒耳鼻喉科學會雜誌,並建議用於學童聽力篩檢。
‧夏天睡覺冷氣怎麼開?教授建議不要定時關機「吹整夜比較好」
‧七旬婦30年來「不出國、買特價品」存下千萬老本卻後悔了
‧80歲男體弱需攙扶「每天加吃5顆常見食物」一個月後大復活能自己走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