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福部2016年嬰兒死亡率統計,台灣嬰兒死亡率(每千名活產嬰兒的死亡數)為3.9人,與國際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6個會員國比較,居第26位,遠落後排名第三的日本2.0人與第11名的南韓2.8人。
根據該份統計,若與中位數3.3人比較,也高出0.6人。而OECD36個會員國中,以冰島每千名活產嬰兒0.7人死亡為最低。
近來科學研究顯示,胎兒、新生兒等生命早期健康狀態,不僅可能影響其存活率與出生結果,也和日後成人疾病風險有關。
國衛院研究也指出,台灣新生兒的死亡占五歲以下死亡人數的四成以上,且大部分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而相關;據統計,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嬰兒佔比,台灣2015年為9%。若能防治孕婦早產與生出低體重出生兒情形,或新生兒出生後給予適當營養補充,應能減低新生兒死亡率。
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據106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新生兒死因前四名即佔了近七成,為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源自周產期而出現的呼吸性疾病、妊娠長短而引發的疾病、周產期的感染;嬰兒死因則前三相同,僅第四名改為事故傷害所取代。因此,寶寶生命歷程中,母親懷胎過程的保護相當重要。
陳麗娟說,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必須從孕婦懷孕時做起。我國自84年起已陸續提供孕婦免費10次產前檢查,約從103年起,並增加2次產前健康衛教指導,提供準媽咪及家人在孕期營養、心理適應、母乳哺育、高危險妊娠及流產徵兆等資訊;同時也提供超音波與乙型鏈球菌篩檢各一次。
此外,對於高齡產婦另提供羊膜穿刺補助,以便檢查遺傳性疾病,或寶寶染色體是否出現變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