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阿德是基層警察,他替報案民眾做筆錄時,頭腦思緒會突然「斷線」,沒辦法繼續完成,只好請同事協助,讓他非常困擾,而且只要執勤就會感到緊張、焦慮。他接受精神科醫師檢測後,才發現自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服藥控制後,終於可以專心工作,焦慮情緒也逐漸改善。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根據研究統計,每100名成人之中,約有1至4人有成人ADHD,通常這樣的患者從小就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症狀,但過去的社會並不忽視這樣的病症,反而將過動、上課不專心的孩子標籤為「壞學生」。
有藥物治療 持續度拉長
收治阿德的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黃惠琪表示,阿德在學生時代,上課就經常分心,課業也表現不好,當他知道自己是ADHD患者時十分驚訝,但也終於知道自己為什麼思緒會常常斷線。目前經過藥物治療,他做事的持續度有拉長,工作、生活品質都有改善。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表示,有部分研究認為,ADHD患者是因額葉發展不全,以及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尚未有明確病因。ADHD有三種不同行為表現,包括過動、衝動與注意力不集中;一半以上的患者成年後,過動及衝動可以改善,但注意力不集中狀況可能會跟著自己一輩子。
排工作進度 不依賴藥物
袁瑋指出,成人ADHD的行為表現除了工作容易發呆、分心,也可能因三分鐘熱度而讓工作表現不佳,工作換來換去,談感情也可能難以持續,人生路徑像「兔子型(Rabbit Track)」,腳步混亂、跳來跳去。
袁瑋表示,ADHD目前無法根治,大部分是以「利他能」及「專思達」等中樞神經刺激劑來做治療。針對在學病患,會希望按時服藥,增加專心度及注意力,幫助他們有效學習;對於成人,則會要求患者規畫安排工作進度,練習不依賴藥物、克服分心。
常亂發脾氣 找出引爆點
一名40多歲男子過去不知道自己是ADHD患者,容易發脾氣,導致工作長期不順利,結了2次婚都告吹,情緒憂鬱。收治男子的袁瑋替他檢測後,發現男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但沒有給予藥物治療,而是協助男子抓出引發容易動怒的原因,並協助規畫工作,不讓ADHD影響生活和感情。
楊聰財建議成人ADHD患者,少做需要大量數字或精密度高的工作,因為「多一個零、少一個零真的差很多,挑戰性也很大」;或可在家做「注意力自主訓練」,例如將家中日常用品先拍照下來,弄亂後再擺回去,只要東西全擺對,就是一次的進步。
修正孩子行為 鼓勵代替貼標籤
個案一:患ADHD的阿泰在班上是問題學生,老師和他約法三章,只要亂跑或影響他人,就要罰跑200公尺。某日阿泰違規27次,必須跑5400公尺,老師請全班講阿泰的優點,一個優點可以減掉200公尺。全班學生說了27個阿泰的優點,最後阿泰不用罰跑,還告訴老師「我會努力改正自己。」
個案二:國小一年級的劉小弟上課時不時將頭往後轉,想找同學說話,或突然無來由離開座位,考試時也常分心。導師將劉小弟的狀況告訴家長,請家長找醫師診斷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但劉媽媽堅稱:「我的兒子沒有任何問題」。
松德精神科診所主治醫師黃惠琪指出,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被診斷有ADHD,可能被貼上標籤,遭同學霸凌或排擠,拒絕就醫治療。
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理事長林玲華表示,不能完全怪家長,國人觀念認為吃藥不好,老師應了解家長為什麼反對。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建議,老師可請家長在孩子上課時,到教室後面觀察孩子行為,再討論如何處理。
由於劉小弟動不動就在教室走動,班導擔心他影響上課,要劉小弟上課時乖乖坐在她身邊,並告訴全班,劉小弟「生病了」,要大家包容、體諒他。
林玲華不贊成直接公開告訴全班,這名患有ADHD的孩子生病了。她說,老師立意良善,但其他孩子似懂非懂,不知道的「生病」是指什麼,可能排擠這位同學。黃惠琪也說,老師應用中性字眼描述孩子的狀況,避免貼標籤。
林玲華建議,老師不要刻意告訴全班劉小弟生病了,應在日常談話時順便帶到,並以鼓勵方式說「他愈來愈進步了」、「我們再給他一點時間做得更好」等語,讓全班一起陪伴劉小弟修正行為。
林玲華建議,老師利用行為改變技巧,考量孩子個性來修正狀況。黃惠琪則說,若需要服藥治療孩子,正確用藥不會依賴成癮,還能降低問題行為,家長不用擔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