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險峻,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疫情蔓延會帶來恐慌心理,呼籲中央應在1922防疫專線配置心理師,協助民眾解決疫情風暴下對病毒的恐懼心理。嘉義縣長庚精神科主任陳宏名說,目前並無因為疫情明顯精神症狀,前往求診個案,但實務上,的確有特定的高危險族群應該要特別主動去關心的。
首先是因為接觸史旅遊史或類似症狀正在隔離中或等待確診者,無論是在家檢疫或自我隔離,或是在院治療中等待後續檢驗,處於封閉空間與等待未知結果的煎熬心情很容易出現短期憂鬱焦慮失眠症狀,帶來更多不適感。
另是確診個案,已知確診病例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也有少數不幸可能會出現呼吸衰竭,需要插管支持性治療的狀況。高齡長輩本身慢性病合併症也可能讓病情複雜化。確診本身已經是滿大的壓力,可能會出現適應障礙,如果歷經重症治療的過程或伴隨肺部功能下降,要注意是否有創傷後症候群相關的症狀。
最後是第一線照護醫護人員身心健康管理。在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下,各種壓力反應很可能會出現,影響自己的作息與工作狀態。各式各樣的因素,例如政令與長官的要求,工作人力是否短缺,是否出現院內感染,防護裝備是否供應不足,病患與家屬的抱怨,自身與同住家屬的防護安全,都額外加重了心理負擔。
除以上三個壓力特別大的族群,一般民眾也是生活在恐懼中,新聞充分的報導,固然增加民眾抗疫的知識,但也增加恐慌與某些過度反應。近期出現的拒外送醫院急診便當即是明顯過度的恐慌反應。這部分媒體或政論節目如果能夠以較平衡的報導方式與正確訊息的傳遞,會是目前公衛體系上很有力的幫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