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6大「錯誤認知」 9成人都做錯
大家都知道睡覺很重要,但很多人看一堆知識文章,無形中記下睡眠的一些「常識」,但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雜誌「睡眠健康」研究發現,多數人對於睡眠的認真,幾乎都是錯的,這會讓睡眠變得危險。
以下整理,常見的6大睡眠錯誤常識,看看你,也有這些「自以為正確」,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睡眠常識嗎?
錯誤一、多睡一會兒,精神會更好
很多人都會習慣賴床,被鬧鐘吵醒後,總會說「讓我再多睡一會兒」,認為這樣精神會更好,但睡眠專家卻打臉這說法。
因為當正常睡眠,準備起床時,睡眠狀態會進入快速眼動期,代表要起床了,但如果剛起床後,卻又想要多睡一會兒,這時又會重新進入快速眼動期,其實會讓身體反應「起不了床」,反而會越睡越累,因為身體會自然覺得,還得要繼續睡覺。所以要起床,就馬上起床,不要再回去多睡一會兒。
錯誤二、失眠時,更要躺在床上才能睡著
很多人會失眠,但會選擇躺在床上失眠,因為會認為這樣「比較容易睡著」,其實一般正常狀況下,要睡覺,當然要躺在床上,一般人大概平均15分鐘內會睡著。
但如果一直睡不著,還躺在床上,身體會容易把「躺床」與「失眠」連結在一起,之後反而更難睡。所以睡不著時,就起床做其他的事情,想睡了再回去睡覺。
錯誤三、坐交通工具容易睡著,代表好命
常聽老人家說,如果坐車、坐飛機容易睡著,常被說是「好命」,但其實會這樣睡著,其實代表你的睡眠品質是不好的,隨時都昏昏欲睡,因為睡不飽,身體會產生很累的反應,所以搭交通工具時,很容易睡著。
錯誤四、能記住夢境,代表睡得很好
有時候起床後,能記住夢境,很多人以為這樣代表深層睡眠,其實是睡得好的,但睡眠專家卻說,一個晚上,可能會做4~5次夢,如果記不得,才是代表睡得好,沒有中斷。
所以其實,睡醒後能記得夢境的,代表你的大腦與身體沒有完全休息,這樣會讓睡眠品質更不好。
錯誤五、睡覺不用選時間,反正有睡飽就好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累了就睡,反正有睡飽就好了,所以睡眠時間都不固定。其實專家會建議,人還是要尋求作息的規律,哪時候固定吃飯、固定睡覺等,不要時間都不規律,想睡就睡,這樣對身體的狀況是不好的。
錯誤六、反正我感覺有睡飽,只睡5小時或更少就好了
很多人會覺得,每天睡5小時就夠了,其實睡眠專家強調,依照年齡不同,每天要睡7~10小時才夠,但專家指出,每天只睡5小時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等重大健康風險。
其實睡太少,對健康影響比較大,因此每天還是還是要努力睡超過5小時啊,才不會精疲力盡。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治療憂鬱症 北榮設情緒精準醫療中心
女大生思覺失調幻聽休學 運動輔以長效針劑後重返校園
美睡眠醫學會警告「睡前喝5飲品」恐讓整夜睡不好!白開水也在內
睡前總想吃東西?有5狀況,小心非單純嘴饞而是「夜食症」
晚上總是睡不好?建立這些良好習慣助你一夜好眠
失眠別急著吃藥 行為治療助好睡
台灣孩子越來越不快樂 兒少生活滿意度再創新低
晚上失眠怎麼辦?美國睡眠醫學學會點名14個提升睡眠品質的方法,讓你不再夜夜數綿羊
求職超過3個月沒著落陷憂鬱 專家3建議甩負面情緒
全台深夜狂搖震出焦慮感 醫師給5個字助心安
晚上容易醒,白天又更想睡?小心已中睡眠4大陷阱
做家事有益身心 醫研究:男性投入家務可降低自殺率
發現自己精神出軌怎麼辦?心理師3招解套:自我坦承是關鍵
捨不得丟別以為是念舊! 醫:「儲物症」應就醫治療
只要碰到乳房就覺得噁心、沮喪? 小心你是罹患「悲傷乳頭症候群」了
天寒竹縣再增2人猝逝 身心科患者多出2成
男友患「睡眠性愛症」讓她好困擾 半夜粗暴求歡隔天沒印象
產後憂鬱釀憾事 醫師建議家人分擔與陪伴就醫
曬恩愛看太多? 醫:情人節到來恐懼症患者增加
情緒勒索無所不在!家人、伴侶、老闆同事、同儕朋友,常見4族群你遇過幾種?慣老闆金句引熱議
求好眠?精神科醫:睡前少喝酒、抽菸、滑手機
明天開工睡不著怎麼辦?醫解析失眠問題的3大癥結
改善心理的不安 醫:把握今天好好過 過度假設只會引來恐慌
失眠怎麼辦?醫師教5種「晚安瑜伽」,讓你改善睡眠品質、睡得更香沉!
12個孩子中有6個患思覺失調症 一部解開遺傳祕辛的家庭調查史
連假9天有沒有賭上癮? 3個現象觀察自己
狂洗手、頻檢查瓦斯開關是強迫症?精神科醫解答
年節熬夜小心加速衰老、猝死! 醫揭「黃金睡眠時間」:不一定要滿8小時
心痛如膠痕,不是一次就能清乾淨!反覆細膩的諮商對話才能讓心恢復
躺上床秒睡是睡得好?專家:晚上秒睡、白天疲累當心睡眠出問題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常見「膽固醇迷思」你中幾個?醫破解:太低也非好事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高血壓診斷標準修改至130/80 醫揭今年最新指引2重點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苗栗女長期節食後猛吃高纖蔬菜 腹脹嘔吐掛急診
不明原因發燒是感染或罹癌?感染科醫師教你區別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