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當孤單來襲…憂鬱.疲憊更拉警報

記者陳瑞源/攝影
記者陳瑞源/攝影

【聯合報╱袁瑋/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

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不約而同提到電影「雲端情人」,對劇中善體人意Samatha充滿嚮往,覺得要是有個如此懂自己的人,傾聽自己的想法,多美好。電影以人工智慧為主題,觸及人性最基本的需要,與人連結,觸動許多孤單的心。

孤單生活 易罹失智

孤單,是種情緒狀態,無關周遭有多少朋友、已婚、單身或參與聚會次數,與「量」未必相關,卻決定關係是否有品「質」、有意義。處在熱鬧派對仍覺得孑然一身,結婚了卻覺得自己是一個人,處在充滿臉書、line、whatsapp等,隨時都能與全世界對話,有人還是感到孤單,不被了解接納。

有位已婚患者,3個女朋友輪流陪看診,還是抱怨孤單;青少年臉書上有1千多個朋友,卻覺得沒人能了解他的心情;有個患者是心理師,善於傾聽的她很困擾,已婚男士愛找她傾吐,問她知不知道為什麼,她說「因為孤單的人太多」。

孤單是普遍社會現象,不僅增加憂鬱症發生率,研究發現,也會降低睡眠品質、改變免疫系統,長期孤單者更容易感到疼痛或疲憊,體內壓力荷爾蒙較高,甚至提高死亡線(與肥胖危險性相當),也與失智症發生相關,長達4年追蹤800多位長者發現,主觀感受到孤單的人,4年後得阿茲海默症機率增加一倍。

年長族群 危險性更高

孤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對於年輕族群,不善於處理衝突或怕被拒絕,獨處比較自在,而經常一個人,或因沒有安全感,像刺蝟一樣讓人不敢靠近,久處於這些人際模式,容易孤單。年長者族群孤單危險性更高,孩子離家、失去配偶、退休後失去有意義的關係,都是常見原因,甚至身體退化,如視力、聽力退化或行動不便,都可能讓他無法參與原本團體或減少與人互動。

英國研究發現,自從提供年長者免費市區公車搭乘後,年長者整體健康狀態改善。透過搭乘公車,年長者有機會發展出有意義的人際互動,身處人群中也提供歸屬認同感,這個政策幫助年長者行動更方便,意外協助他們走出孤單。

勇於冒險 多關心周遭

克服孤單不能只靠外在政策,以下這些策略可以幫助與人連結。

●了解「孤單」是感受而非事實:當人感到孤單時,經常出現打擊自己的自我對話,如「沒人喜歡我」、「沒人了解我」,這些負面想法不是事實,卻可能使自己退縮到小小空間。發掘負面假設,分辨不是事實,並在行動上走出去與人接觸,透過行動累積好的經驗。

●開放自己:把自己的需要說出來。尤其婚姻關係中,不溝通、不分享是孤單的開始,別再期待對方先來了解自己或符合自己期待,試著主動分享想法與感受。剛開始對方未必有期待中反應,堅持下去總會有良性結果。

●勇於冒險:害怕被拒絕,孤立自己,等於先拒絕了自己。就算害怕也嘗試與人接觸,幾次下來一定會有較正面的經驗。

●做出對抗孤單的行動計畫:發覺自己孤單時,常已培養許多造成孤單的習慣,如一個人吃飯、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玩臉書等。建立帶來健康關係的習慣取代,如參加讀書會、合唱團等,發展興趣時,選擇團體活動,更能找到志趣相合的夥伴。

●關注別人而非自己:多關心周遭的人,自然不會自怨自艾,主動對周遭的人微笑、關心他們的生活,他們也會對你付出關心。

哲學家叔本華以刺蝟比喻人際關係的巧妙,刺蝟在冷天喜歡聚在一起,卻因靠太近刺傷彼此,所以又漸行漸遠,但不久又因太遠而感到寒冷,又向彼此靠近。人跟人也是如此,透過練習總會找到與人相處舒服又溫暖的距離,不再孤單。

憂鬱症 心理治療 人際關係 失智 睡眠品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