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憂鬱症是想太多?胸悶、筋骨痠痛,找不出原因,醫師卻建議看精神科?醫師提醒,憂鬱症是心理合併生理的疾病,伴隨的身體症狀比憂鬱情緒更難治療,平時不應輕忽。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說,東方人不愛談自己情緒問題,憂鬱症病人往往主訴身體不適症狀,反之西方人多先主訴情緒症狀,因此直到近年,西方精神科才從台灣的研究,開始注意身體症狀嚴重度與憂鬱症的相關性。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洪錦益說,憂鬱症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有關,因此影響是全身性的,絕非是患者「想太多」,不僅是情緒症狀,同時會伴隨身體症狀,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肌肉骨頭關節痠痛、頭痛、背痛、胸痛、頭暈等。
長庚研究團隊追蹤135位憂鬱症病患,觀察半年、兩年後的治療效果,情緒低落改善可達5到6成,不過在身體症狀上,如肩頸痠痛僅改善3成7、3成2,肌肉緊繃約改善3成9。實際上,憂鬱症患者的身體症狀,比情緒症狀更難改善,因此要瞭解憂鬱症治療後效果,身體症狀嚴重度是更重要的指標,相關研究已登載於重要的國際學術期刊「情感性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
洪錦益說,不少患者並不自覺憂鬱情緒,盡管出現多項身體症狀,也未想到精神科就醫。藥物合併心理治療,配合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憂鬱症越晚治療,可能造成腦部傷害越大;而治療後,雖憂鬱情緒改善,但通常還會有身體症狀,此時仍應持續治療、服藥,若擅自停止治療,恐增加復發機率。
劉嘉逸表示,憂鬱症患者若症狀大幅改善,學理上建議,仍須服藥4到6個月。
●我有憂鬱症嗎?
A.「最近兩周大部分時間」有下列2項症狀中的1項
1.覺得憂鬱、情緒低落或容易哭泣
2.對日常活動、娛樂失去興趣或愉快感
B.並在下列9項出現至少5項症狀,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1.覺得憂鬱、情緒低落或容易哭泣
2.對日常活動、娛樂失去興趣或愉快感
3.明顯食欲變差(體重減輕)、或食欲增加(體重增加)
4.幾乎每天失眠或睡眠增多
5.行動或心智活動變得遲緩或激動
6.幾乎每天覺得疲累或缺乏精力
7.無價值感或過多的罪惡感
8.幾乎每天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或做決定
9.重複有想死的念頭或自殺意念
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