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獲得好的睡眠品質,我們應盡量掌握睡前和入睡後不一樣的聲音狀況,睡前越單調的聲音越好,入睡後則要避免噪音干擾,但是睡眠中如果完全沒有背景噪音也是不行的,譬如聽力檢查時密閉隔音的空間裡面就會有一些耳鳴的聲音出來,大部分是內耳神經所產生的一種耳聲傳射(OAE),由內耳耳蝸出來的聲音,其實音量非常小,除非在零背景噪音狀況下,否則會聽不到,因為外面的聲音會把它蓋掉。
現在耳鼻喉科以檢查耳聲傳射射出的頻率,來檢查內耳和耳蝸的功能有沒有問題。很多人睡眠品質不好,其實是因為耳鳴或者是腦鳴導致的,反之,也有些耳鳴是因為睡眠不好所產生,二者常互為因果。睡眠不好跟腦神經衰弱有關。內耳前庭神經為第八對腦神經,負責聽覺及平衡,有睡眠障礙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若是每天睡覺都缺氧,腦神經會因而受到影響導致提早退化,耳鳴也就會提早發生,這是指內在的聲音。
大部分聽覺不好的老人多少都會伴隨耳鳴,耳鳴和聽力不好是同一條神經的問題,即第八對腦神經所產生的困擾。大部分老人耳鳴及聽力不好會同時出現,只是程度不同,外面的聲音聽力不好、裡面的聲音會變很大聲,此時醫師會建議配戴耳機,就是助聽器,現在助聽器外觀設計比較時尚,有的助聽器有多達上百個頻道,生、心理上比較不會有負擔。
研究發現,「白噪音」有助於睡眠品質,白噪音是睡眠環境中的一段背景聲音頻率,在可聽範圍(0~20KHZ)低分貝的規律呈現,類似收音機空白頻道的沙沙雜訊聲、流水聲,或是收音機、電風扇、冷氣空調、吹風機等等所製造出的聲音也有類似作用。大腦在接收白噪音的時候會予以忽略過去,反而是在太安靜無聲的睡眠環境中,一旦出現雨聲等輕微聲響,睡眠者聽覺會變得十分敏銳,因而發生睡眠障礙。部分醫療院所於是利用「白噪音」來改善病患睡眠品質,頗具成效。
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團隊發現,當輕微的噪音與腦波同步時,能有效改善老人的睡眠品質,並提升記憶力。該研究發表於《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期刊,作者也是該期刊的編輯委員。
起床聲音若予規劃設計,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目前,因為看書太晚而依賴鬧鐘起床的學子很多,鬧鐘的選擇關係到起床後接下來一整天的上課狀況,我們最好採用悅耳的、由小變大的聲音,令人放鬆,像大自然的聲音鳥叫蟲鳴,起床的心情就會比較好。
當兵時的起床哨音,或有人設定驚叫和哭喊當鈴聲,其實會讓人神經緊繃,影響情緒。特別是有睡眠障礙的人,若在深睡期被鬧鐘響聲突然驚醒,此一情況造成睡眠不足,腦波所需要的調適時間變長,有可能影響短期記憶力。而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肥胖人士,若被鬧鐘突然驚醒,血壓則會逐漸升高,引發心律變化,國外甚至有突然受鬧鐘驚嚇引起心律失常而猝死的案例。隨著睡眠科技的發展,智慧型睡眠機器人因應人們需求而出現。睡眠機器人可以播放讓心情平靜的聲音,甚至是家人的呼吸、氣味,頗具療癒效果,預期將會受到戀家族的喜愛。(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自己的睡眠自己救】一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